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桃枝变肥料,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成为北京生态农业新标杆

2024-08-28 15:284530

从北京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京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促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成为北京生态农业的新标杆。

农林废弃物变肥料,改善土壤质量

在北京市平谷区,一座独特的“生态桥”连接着农林废弃物和新资源,让不起眼的桃枝变身为有机肥。

每年,果农都会修剪下来大量桃枝,传统的处理方式大多是将桃枝随意丢弃或焚烧,既有安全隐患,还会污染环境。如今,他们将桃枝送到了“生态桥”,使它们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变身为有机肥后又回到了桃树下,实现了农林废弃物的生态循环。优质的有机肥料不仅能改善土壤质量,还可以提高桃子的甜度,让平谷大桃更好吃。

农林废弃物包含农业种植养殖废弃物和园林绿化废弃物。近年来,在平谷区成功探索废弃桃枝变身为有机肥的“生态桥”模式后,各区因地制宜探索“农业+环保”新路径,将作物秸秆、林果枝条、尾菜瓜秧、畜禽粪污变成有机肥料回归土壤,推动农林废弃物由“治”到“用”转变。

粉碎废弃树枝,将粉碎后的木屑进行发酵处理,再把玉米秸秆、木屑、玉米芯按一定比例混合,竹荪等食用菌所需的栽培基质就做好了。在北京顺义李桥集体林场,竹荪的种植不仅为集体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还实现了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我们以废木屑、玉米秸秆等废料为种植培料,成功种植大球盖菇、赤松茸、竹荪等食用菌。”顺义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湘婷说,顺义区还探索农林废物转化利用新模式,将原来随意堆放、丢弃的瓜菜残秧、茎叶、枯枝等菜田、林木废弃物回收,经工艺处理后,制作成有机肥、铺装物,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顺义区平均每年回收菜田废弃物12万吨,制成有机肥约3万吨,做到取之于田、还之于田,改良土壤、肥沃地力。

去年北京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3%

“资源化利用有机废弃物”是生态循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副处长李源茂介绍,北京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多元替代,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推进重点地区化肥农药“零”使用。推进园地“沃土”工程,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科学使用和回收农膜。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有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健全规范高效回收利用体系,从源头减量、绿色替代、回收利用等环节,减少农膜污染。

“我们指导各区采取以旧换新、现金回收、物品兑换等方式,设立回收网点740余个,支持引导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置工作。2023年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3%,有效防止耕地土壤污染。”

试点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农村小微水体

美丽乡村是美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全昌明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全面落实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从农村环境整治、种植业污染防治、养殖业污染防治以及监测监控、长效机制等方面,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治理农村污水,突出建管并重、长效管护,对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巡查监测,推进污水处理设施稳定化运行。例如,大兴区利用村庄废弃坑塘,改造为功能生态湿地,在净化污水的同时,也提升了村庄景观。

建立了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湖长体系,实施农村小微水体网格化管理,“巡河+保洁”模式,保障农村小微水体整治成效。科技赋能,试点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农村小微水体,及时发现问题线索,探索“遥感监测-现场核查-整改反馈”闭环管理,提升监管精准化、智慧化水平,提高监管效率。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常态化摸排调研,查村容、看水体、访村民,持续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推动村庄环境努力实现“三基本”,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得到多数村民群众认可。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新增完成632个行政村环境整治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新增完成632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今年7月,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要建设和美乡村范本,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中关村建设。

下一步,北京市将聚焦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科学有序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绿色生态循环,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范本。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稻花香里又说丰年 高铁赋能农业现代化
麦穗两歧、仓箱可期,又是一年丰收季。一列列高铁动车穿行于米乡渔村、果林花海,勾勒出生机勃勃的中国乡村新画卷,当现代农业遇上飞驰的高铁,一场关于效率、品质与希望的革命正悄然上演。

0评论2024-09-05511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

0评论2024-09-05495

泉州市推动两岸农业融合园区提档升级
记者从泉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当地持续加大两岸农业融合工作力度,推进两岸农业融合取得新成效。其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永春)已于日前通过农业农村部申报台湾农民创业园答辩。

0评论2024-09-03430

高效农业配套高效金融服务
“今年小麦长势好,每亩产量超过1000斤。”谈到今年的收成,内蒙古巴彦淖尔狼山镇光明村村民王志明充满期待。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巴彦淖尔市分行把金融支持高效农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聚焦农业节水、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土壤改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助力“中国碗”里盛放更多“河套粮”。

0评论2024-09-03478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补上农业农村短板、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方向路径。当前,小农户依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这既决定了农业农村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意义,又决定了小农户的现代化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促进小农户和

0评论2024-08-30453

践行大农业观发展现代农业
  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0评论2024-08-30477

安徽肥西:“三注重”培育特色农业网销品牌
2024年以来,安徽省肥西县商务局以“三个注重”推进特色农业网销品牌培育工作,助推网销品牌培育提质增效。

0评论2024-08-26460

农业科技助力南村走上乡村振兴路
一大早,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的张效玲和爱人一起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了自己的蔬菜大棚,看着满棚长势好、个头大、色泽亮丽的青椒,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

0评论2024-08-2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