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黑龙江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发展绿色农业 为发展品牌农业提供持续活力

2024-08-12 17:094480

  近年来,黑龙江省做大绿色农业,擦亮现代农业绿色底色,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突破1亿亩,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建设施肥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三新”省级示范区,整建制建设一批全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从农业品牌到品牌农业,黑龙江点“绿”成金,不断激发绿色食品产业振兴源动力。以农业区域公用品牌“黑土优品”等龙江好物为例,龙江独特的“冷资源”涵养出一大批“热产业”。而“热产业”的背后仍需“冷思考”。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品牌农业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专题研讨会现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30余所高校近200名专家学者共商大计,围绕黑龙江如何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发展绿色农业,为发展品牌农业提供持续活力建言献策。

  让绿色有机成为龙江品牌农业的发展底色

  “黑龙江在从农业大省向品牌农业大省转变的过程中,需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夯实品牌建设基础,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基地标准化水平。与此同时强化质量监管,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夯实品牌建设基础。”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黄延信表示,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生产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绿色产品发展方面资源丰富。发展品牌农业,需要加强资源整合监管,强化统一标准标识,建立合理进出机制,不断提升知名度、公信力、影响力。

  瞄准品牌农业发展难点堵点,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平台,以产品功能链与消费价值链有机衔接为导向,增强基础原创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能力,加大全品类功能型产品精深开发力度,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提升品牌企业溢价能力。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契约联结、协作联营、股权合作等机制创新,形成产业链上下交融、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力促动三产联动与要素融合。通过惠农政策支持、分配机制优化、联户助农模式创新等途径,强化农户在产业链的基础地位,保障各类主体合理分享增值收益,有效推动品牌农业全链条升级……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院长马丁丑表示,黑龙江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强省,这里光、热、水、地、土等独特的资源禀赋造就了优良的农产品品质,应深入挖潜品牌农业核心价值,以资源特色彰显产品特质,以农耕文化浸润消费情感,以北大荒精神厚植大爱情怀,以生态有机深绘健康底色,全面塑造品牌农业产业形象,打造“黑土优品”,有效拓展品牌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让市场意识成为龙江走向全国市场的法宝

  从“卖资源”到“卖品牌”,龙江持续打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的“组合拳”。“这需要持续的市场开发和渠道升级,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适应市场变化。黑龙江资源禀赋如此出色,应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及时把控分析探讨当前市场变化,从而找到合适的‘个性化’发展方案路径。”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蒋文龙表示,黑龙江正在以品牌农业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强化市场意识,推进龙江绿色食品走向全国大市场。与此同时,分析市场新环境、技术新条件,用好营销新手段,依托龙江特色资源,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品牌农业新价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兴业态、树品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黑龙江农业产业想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应将农产品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统筹发展,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专业村镇、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不断延长壮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此同时通过产业链上各个市场主体的纵向协作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基于特色资源禀赋,积极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向市场要效益,从育种到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多点开花,促进农产品利用方式的多元转化、多渠道增效。”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万俊毅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看到全国部分地区由于产业链短,仅限于农产品原料供应或者初加工,精深加工明显不足,产品附加值一直上不去之后,为龙江品牌农业发展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让绿色发展成为龙江品牌农业发展的名片

  “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风土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休闲为形态,挖掘深层价值。”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岗位专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新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纪鹏说,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农业品牌建设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是农,应围绕农产品品牌建设来规划,建好农产品品牌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通过品牌建设有效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发展。

  通过科技赋能,创新融合农业产业链;通过绿色发展,优化协调农业产业链;通过质量引领,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北大荒粮仓与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实验室主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素波说,从农业品牌到品牌农业,黑龙江需要在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前提下对农业产业的整体价值进行重塑。围绕农业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在品种选育、耕地保护、数字农业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新质生产力夯实品牌基础,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同时以绿色生态为特色,发展垂直综合生态农业,大力推进生态植保,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全链条打造绿色有机农业品牌,构建安全可持续农业产业链,助力品牌农业发展。此外在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的各环节进行严格质量管理,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可追溯体系,围绕全产业链建立品牌农业标准,通过质量标准塑造推动品牌价值提升,实现价值链和产业链有机结合。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北沧州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向“新”而行
  走进献县淮镇百兴庄村新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大棚内,众多菌棒整齐摆放在架子上,一个个饱满的香菇从菌棒上“撑”开来,甚是喜人。

0评论2024-09-05476

上半年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1元,同比增长8.4%,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防返贫底线守得更牢,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改革增活力添动力,乡村建设治理稳步推进。

0评论2024-09-05442

增效、增收、增绿!咸阳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咸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得到明显进展、成效显著。

0评论2024-09-03470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

0评论2024-09-03461

政府开放月活动 上海市打造沉浸式农业科技科普新体验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举办以“种‘智慧之苗’,见‘科技力量’”为主题的2024年政府开放月暨上海市农业科技科普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普研学之旅在金山区枫泾镇九丰农场火热展开。

0评论2024-08-30442

高台:握农业“特色笔” 绘乡村“振兴图”
今年,高台县立足优势、用活政策、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蔬菜、制种、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和辣椒、马铃薯、中药材等区域特色种植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一镇一品”、多元化发展格局。建成连片千亩以上绿色供港蔬菜、辣椒标准化种植、番茄全程机械化生产、设施精品无籽西瓜等基地7个6.17万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2万亩,其中蔬菜19万亩,制种玉米10万亩,辣椒、番茄、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2万亩。

0评论2024-08-30491

四川将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含网络主播
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针对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落地、人才返乡创业致富增收、农机有效使用维护、农产品销售盈利等方面存在的实用人才短缺普遍性难题,着重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以有效解决农业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并针对重点人才队伍研究制定体现四川特色的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0评论2024-08-28467

农业农村部:推动数字技术在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方面的应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农业农村部8月28日消息,农业农村部表示,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独特品质特征和农耕文化底蕴,以地域命名的农产品。国家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将其作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支持各地打造了一批“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评论2024-08-2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