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安徽颍上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筑造绿色粮仓——“粮头食尾”全程减损

2024-05-10 13:593860

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每天1000多吨稻谷在全智能加工车间经过全程低温加工,变成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属典型的淮北冲积平原,辖区地势平坦,河湖众多,素有“五河三湾七十二湖”之称。淮河、颍河流经颍上县200余公里,温带与亚热带之间过渡性气候又为这片土地带来充沛的雨水。全县耕地180多万亩,盛产小麦、水稻、玉米、红薯等农产品,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区,粮食产量连续19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近年来,颍上县一手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手抓“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全程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集成“收获减损-加工减损-营养减损-风味减损”全链条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实现水稻收获环节籽粒损失率降低到2%以下,加工碎米率降低到5%左右。

生态种田,节水省肥提效能

地肥水美的颍上县既是产粮大县,也是生猪养殖大县。针对全县生猪存栏64万头,规模化养猪场粪水产生量大、利用效率低、还田安全性不明等问题,产业园依托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颍上试验站,在江店孜镇牧原生猪养殖场附近建立了稻麦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研发基地,开展“猪-沼-稻”循环农业试验示范。

春夏之交,在基地由田埂隔开的一块块长方形农田里,碧绿的麦苗已进入灌浆期,每块田头立着的牌子上标记着沼液替代化肥的比例。夏天小麦收割后,同样的对比试验将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继续进行。

“依据对沼液中COD、BOD、全氮、全磷等组成成分的安全检测结果,我们在每块田里开展不同比例的沼液替代化肥试验。”负责示范项目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郭世伟说,经过这几年对土壤肥力、稻麦长势、单位面积产出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目前的结论是沼液替代25%的化肥效果最好。

“当然,要想长期改善土壤情况、产量稳定性和粮食品质,还需要我们持续开展监测试验。”郭世伟补充说。

在基地试验的基础上,产业园对“猪-沼-稻”生态循环种植模式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颍上县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中心主任、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王冠军说,目前园区范围内3个生猪养殖场所产生的沼液已经通过管道覆盖到六七万亩农田,占到产业园耕地的将近一半。而且,通过产业园发挥示范作用,全县沼液还田面积已经达到20万亩。

“利用这种生态循环模式,我们通过地下管道进行智能配肥和精准灌溉,实现节肥30%-40%,节水25%-40%,节工70%-80%。”王冠军说,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普遍提高,作物抗病虫、抗旱涝、抗逆境能力有所增强,小麦、水稻在品质改进的同时产量分别提高10%、20%以上。

据颍上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股股长谢宁宁介绍,在种养循环的基础上,产业园还开展了绿色低碳水稻品种区域适应性、产量水平、氮素利用效率、碳排放减少量等评价,筛选推出“广宁香粳9号”“旱优73”“隆两优1307”等水稻氮高效碳减排优良品种,较一般品种稻田每公顷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9吨。

精准收获,全程减损增收益

在稻麦成熟后的收割环节,籽粒损失比例较高一直是农户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王冠军的记忆里,之前每年夏收后不久,播种玉米或大豆时农田里会长出密密的麦苗,“籽粒再多,颗粒再饱满,如果不能归仓,也不能算作我们的产量。”

针对机收的粮食损失问题,产业园通过总结当地农机手自发改装收割机的经验做法,从2021年开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园区范围内的收割机全部分批进行了改装升级。

“我们一共有108台收割机,目前割台下面已经全部加装了前置秸秆粉碎装置。”颍上县臻润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宋廷周介绍说,用原有装置和传统方法,收割机在作业时割台距地面约15厘米,吞入秸秆量比较大,这样在脱粒后排出粉碎的秸秆时会将一些粮食籽粒夹带出来。“根据我们测算,仅收割损失,小麦每亩在50斤左右,水稻最少有80斤。这样一亩地一年就损失大概130斤粮食。”

宋廷周接着说,加装了前置秸秆粉碎装置后,我们现在在收割小麦或水稻时将割台抬高到距地面六七十厘米的高度。收割机主要吞入的是稻麦穗部分,低于割台的秸秆则由粉碎装置原地进行粉碎还田。

收割机工作时吞入量减少,脱粒后排出的碎秸秆量相对大幅下降,从而使夹带出来的稻麦籽粒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用宋廷周的话说,“这样稻麦轮作,一亩地一年就能多收回来近100斤粮食,相当于种一亩地一年就能多收入100多元。”而且,这种方法还降低了收割机运转负荷,“收获后的籽粒里杂质也少了,明显比原来干净了不少。”

“改装一台收割机的成本是3000多元,我们产业园规划范围内有14.77万亩耕地,仅通过降低收割环节的损失,一年园区土地就可增加约1500万元的收益。”王冠军说,在产业园示范带动下,园区规划范围外的农机合作社也开始陆续对收割机进行改装,所以对全县来说,机收减损相当于增加了一笔更大的收益。

科学加工,绿色碾磨提品质

粮食种下去收上来,还要经过一道道加工环节,才能变成消费者一日三餐中的各种美食。当一粒粒粮食从田间收获后,传统做法是先进行高温烘干,再进入常温仓库,然后在碾磨等加工过程中还要随着机器运转经历高温。

“经过高温烘干后,运用传统的机器设备,大米在加工环节会出现较高的碎米率,而且之前过度加工也会增加粮食损失。”王冠军说,所以要真正做到增产减损,不仅要在种植和收获环节下功夫,还需要在加工环节作改进。

颍上县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通过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稻米贮藏加工“高温变低温”。目前,在产业园支持带动下,位于夏桥镇的隆原米业公司已经建成容量15000吨的智能低温仓库,并将大米加工生产线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换。

同一时间,园区水稻烘干全部更新为智能低温设备,其他大米加工企业也对原有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实现加工全流程低温。

在隆原米业公司稻米生产车间,全智能低温大米生产线全速运转,刚刚加工好的大米在一根根管道中哗哗流了出来,用手触摸完全没有发烫的感觉。

公司总经理李可强介绍说,除了全程低温加工,新生产线运用物联网平台对生产数据大量采集上传后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建模,可不断提高系统本身对设备调控的能力,实现生产加工、运营管理从之前以人的经验为标准转化为以数据和客观状态为标准,达到柔性加工,从而提高整线加工正品率,降低碎米率,产品品质也能保持稳定。

“我们测算,目前加工的碎米率从传统的15%左右降低到5%左右,也就是每100斤稻谷可多产出整米10斤左右,相当于仅改进加工就可使每吨稻米增值300元以上。”李可强说,而且通过控制过度加工,也大大减少了大米中营养成分的流失。

据谢宁宁介绍,目前通过技术集成,产业园稻米碾磨度和稻米营养成分损失均有了大幅降低,大米“黄金赏味期”延长到60天以上。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北沧州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向“新”而行
  走进献县淮镇百兴庄村新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大棚内,众多菌棒整齐摆放在架子上,一个个饱满的香菇从菌棒上“撑”开来,甚是喜人。

0评论2024-09-05476

上半年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1元,同比增长8.4%,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防返贫底线守得更牢,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改革增活力添动力,乡村建设治理稳步推进。

0评论2024-09-05443

增效、增收、增绿!咸阳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咸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得到明显进展、成效显著。

0评论2024-09-03470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

0评论2024-09-03461

政府开放月活动 上海市打造沉浸式农业科技科普新体验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举办以“种‘智慧之苗’,见‘科技力量’”为主题的2024年政府开放月暨上海市农业科技科普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普研学之旅在金山区枫泾镇九丰农场火热展开。

0评论2024-08-30442

高台:握农业“特色笔” 绘乡村“振兴图”
今年,高台县立足优势、用活政策、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蔬菜、制种、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和辣椒、马铃薯、中药材等区域特色种植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一镇一品”、多元化发展格局。建成连片千亩以上绿色供港蔬菜、辣椒标准化种植、番茄全程机械化生产、设施精品无籽西瓜等基地7个6.17万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2万亩,其中蔬菜19万亩,制种玉米10万亩,辣椒、番茄、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2万亩。

0评论2024-08-30491

四川将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含网络主播
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针对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落地、人才返乡创业致富增收、农机有效使用维护、农产品销售盈利等方面存在的实用人才短缺普遍性难题,着重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以有效解决农业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并针对重点人才队伍研究制定体现四川特色的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0评论2024-08-28467

农业农村部:推动数字技术在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方面的应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农业农村部8月28日消息,农业农村部表示,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独特品质特征和农耕文化底蕴,以地域命名的农产品。国家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将其作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支持各地打造了一批“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评论2024-08-2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