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路径

2024-05-06 14:093940

经过长期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技术进步、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化救灾保障体系创新、国家粮食与安全储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

农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产业化程度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等特点,以及区域农业资源类型多样、农业生态环境复杂、产业分工加快但制度化协作机制建设存在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和发展保障能力差异大等问题。此外,农业发展还面临较为严重的洪涝、冰雹、干旱、冻害、干热风、病虫害等风险,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将切实提升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路径和重要手段。但需要清晰认识和深刻把握农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基础性载体是4种类型的农业基础资源,即农业用地、林业用地、草原草场以及内河、湖泊及近海等渔业资源。围绕有效开发、科学赋能、产能提升、绿色保护等构建环节,与时俱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立农”之本。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的目的,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一是在有效保护4种类型农业基础资源数量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用地、基本农田用途的合理规划,将18亿亩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体系。二是补齐土壤改良和农田排灌设施短板,在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基础上,健全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及生态“三位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赋予高标准农田新动能,进而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及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是树立大食物观,并以之为引领,支持树立大农业资源观和农业产业观,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的食物生产与供给体系。因此,应基于区域农业、省域农业和食物资源禀赋,适时启动高标准林业用地、高标准草原及畜牧业用地,以及高标准湖泊、内河及近海体系建设,构建有效落实大食物观的载体制度和体系。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实践证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应对洪涝、干旱和其他极端气象灾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跨农业区域调配、分配水资源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因而持续强化、创新改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需要更加重视建设跨区域的大型、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以便实施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和匹配。从高质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视角,需要强化3种类型的水利设施建设:一是重视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型水利设施和农业区域间水资源调配型水利设施,二是重视农田排水系统建设,特别是升级田间“灌溉”与“排水”设施的保障功能,三是重视先进灌溉设施尤其是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效率、高质量、精准化的灌溉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是强劲支撑。与农业科技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创新与推广还存在诸多短板。具体表现为涉农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技术、涉农信息科学及数字化工程技术差距较小;涉农材料科学及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技术、涉农发展科学研究及发展政策创新差距较大。因此,需要系统升级和强化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眼全球农业科技竞争格局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我国需要重视创新和推广10项关键技术:一是数字化技术赋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与设计;二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地生态环境优化治理技术;三是依托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资源“三变”改革,创新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家庭农场的规划与设计技术;四是数字化农业装备创新及省力化技术推广;五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投入品创新及技术;六是生物科技支撑的高抗性品种技术创新及品种推广;七是保护性耕作、草原放牧可持续模式创新及技术推广;八是农产品及食品储运、加工技术集成及供应链技术创新;九是农业—食品产业融合模式创新及工程技术推广;十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创新及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创新。

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是支撑农业防灾减灾的综合性基础性工程,必须重视支撑农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及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鉴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极其复杂性,需要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赋能,建设精准化、智能化的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检测评估体系,建成高效率检测和高质量管控土壤质量、水源水质污染、农产品和食品污染治理体系。制定严格的农业碳排放标准和监管措施,依托技术创新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减少使用化石能源,支撑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切实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还需要科学测算国家粮食安全储备规模、结构及储备体系的区域布局格局,完善和升级国家粮食安全储备基础设施。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加大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支持力度,依托积极财税政策激励、引导涉粮企业投资粮食主产区和建立制度化的协作机制与模式。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北沧州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向“新”而行
  走进献县淮镇百兴庄村新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大棚内,众多菌棒整齐摆放在架子上,一个个饱满的香菇从菌棒上“撑”开来,甚是喜人。

0评论2024-09-05476

上半年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1元,同比增长8.4%,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防返贫底线守得更牢,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改革增活力添动力,乡村建设治理稳步推进。

0评论2024-09-05443

增效、增收、增绿!咸阳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咸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得到明显进展、成效显著。

0评论2024-09-03470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

0评论2024-09-03461

政府开放月活动 上海市打造沉浸式农业科技科普新体验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举办以“种‘智慧之苗’,见‘科技力量’”为主题的2024年政府开放月暨上海市农业科技科普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普研学之旅在金山区枫泾镇九丰农场火热展开。

0评论2024-08-30442

高台:握农业“特色笔” 绘乡村“振兴图”
今年,高台县立足优势、用活政策、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蔬菜、制种、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和辣椒、马铃薯、中药材等区域特色种植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一镇一品”、多元化发展格局。建成连片千亩以上绿色供港蔬菜、辣椒标准化种植、番茄全程机械化生产、设施精品无籽西瓜等基地7个6.17万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2万亩,其中蔬菜19万亩,制种玉米10万亩,辣椒、番茄、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2万亩。

0评论2024-08-30491

四川将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含网络主播
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针对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落地、人才返乡创业致富增收、农机有效使用维护、农产品销售盈利等方面存在的实用人才短缺普遍性难题,着重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以有效解决农业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并针对重点人才队伍研究制定体现四川特色的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0评论2024-08-28467

农业农村部:推动数字技术在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方面的应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农业农村部8月28日消息,农业农村部表示,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独特品质特征和农耕文化底蕴,以地域命名的农产品。国家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将其作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支持各地打造了一批“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评论2024-08-2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