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三台焕新: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的蝶变之路

2024-04-15 14:063840

  一片迷彩工装面料,从这里远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带来约25亿元产值;

  一卷砂纸,能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均匀分布70亿颗微米级颗粒,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领域,引得欧美、东南亚客户竞相追逐,这里建有国内首条自研生产线;

  一粒麦冬,从传统中药变身为饮料、化妆品,进军日韩、东南亚和欧盟市场,这里的麦冬产量占全国70%左右;

  一株再生稻,在这里生长,不仅产量不错,而且意义重大。

  这些,都来自传统农业大县绵阳市三台县。近年来,三台县通过工业、农业、市场三大“焕新”,不断推动农业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型升级,也刷新了外界对于三台县的认知。

  数据显示,2023年三台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530.55亿元,同比增长8.0%。同时,三台县连续5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23年荣登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60位、赛迪西部百强县榜单第36位。

  4月10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走进三台县,解码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的“焕新三部曲”。

  农业焕新 以工业化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

  涪江从三台县穿城而过。4月10日下午,调研组沿涪江行至位于三台县北部的芦溪镇。阳光晴好,近处的农田、远处的丘陵散发着勃勃生机。“涪江在芦溪镇拐了几道弯,为三台县冲刷出一片片肥沃的河谷小平原。”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次勇指着一处河湾对调研组说道,得益于涪江,三台有了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发展成为一个农业大县。

  数据显示,2023年三台县完成粮食播面181.17万亩、总产量达67.52万吨,产量连续五年全省前三;油料总产量达17.66万吨,连续七年全省第一;出栏生猪118.8万头,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蒋次勇说,作为农业大县,在做好初级农产品供给保障工作的同时,近年来三台县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推动农业产业化,让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经过深入调研,调研组注意到,三台县的农业焕新可以概括为以工业化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即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支撑,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下功夫。

  位于芦溪镇的三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三台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

  四川台沃香食品有限公司是园区内的龙头企业。走进该公司一座三层楼高的车间,数百公斤大米“从天而降”,经过几根粗大的管道,通过机器选筛,去除其中的断米等瑕疵品,最终在生产线终端“输出”一袋袋匀称洁净的大米。这里一天能产出250吨大米,而负责整条生产线的,只有1名工人。

  台沃香公司生产负责人林红介绍,根据品种、产地差异,这里的大米售价远高于市场平均价。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该公司对大米生产全产业链的精准把控和规范。“我们构建了从育种、种植、田间管护、测土配方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林红说。

  良种是现代农业的起点。从台沃香公司厂房三楼的窗户向外望去,涪江两岸的土地尽收眼底,远处是一片丘陵。“河两岸是我们的粮油种植基地,越过丘陵后边还有,新一季的良种、良苗都已播种完毕。”林红说,培育良种,不仅眼光要放长远,还要精准。

  根据三台县的自然条件,台沃香公司在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四大良种领域发力,视角早已越过眼前的丘陵:在海南省建有水稻繁育基地;在安徽省合肥市打造了水稻育种基地,邀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原专家主持研发;为探索水稻抗倒伏技术,在安徽省巢湖市建设了水稻良繁基地……

  特别是从2020年起,台沃香公司在台沃科研中试基地率先试验“头季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通过品种筛选、技术配套,在2022年试验成功。这是川北地区首次种出再生稻,打破了四川再生稻“北不过金堂”的传统认知。2023年,经实收测产,该中试基地两季产量合计亩产达1121公斤,再创新高。

  “除现代种业外,我们的核心业务还有专用配方肥、健康植保、农业托管服务、粮油精深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林红说,目前台沃香公司的专用肥产量与工厂化育秧规模居四川第一,种业和植保的市场占有率也在全省居于前列。

  在台沃香公司办公楼不远处,是一座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经常在此“碰头”。他们的目标是与企业合作,培育生猪“芯片”。“通过收集全省优秀种公猪表形和基因数据,研究川猪遗传改良及新品培育等。”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陈栋说。

  通过努力,三台县已有三大生猪育种科研成果:天府肉猪、天府黑猪和川藏黑猪,它们具备多重优点,且本土适应性强。

  依托生猪良种,三台县不断完善“育、繁、推”生产体系,深化“产、加、销”市场体系,通过铁骑力士、正邦、新希望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形成年供种猪20万头、年供仔猪180万头、育肥猪120万头的能力,将传统的生猪养殖拓展为一条年产值达百亿元的产业链条。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三台县农业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今年初,三台县现代农业(生猪种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台沃香公司等企业入选全省100个“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三台黑猪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芦溪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通过质量评价验收。

  工业焕新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调研组走进绵阳佳联(佳禧)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展示大厅,一排迷彩工装面料被摆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这一款颜色适用于荒漠地区,这款则偏向丛林……无论是何种地貌,都可以从这里找到适用的颜色组合。”佳联佳禧公司副总经理石岷山指着两件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的迷彩工装说,它们的售价差距达3倍以上,更贵的那款还供不应求,“差异,源于背后的科技含量。”

  三台县是人口大县,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起步较早。成立于2003年的佳联佳禧公司,是当地纺织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见证者”。

  石岷山说,纺织产业的“天花板”很容易触摸到。佳联佳禧公司成立当年产值就达8000万元,随后的几年,十亿元成为一道“门槛”,似乎难以逾越。

  如何打破行业增长上限瓶颈?佳联佳禧公司将目光锁定在迷彩工装印染上。“工装行业有两个环节技术含量最高,一个是上游的特种纤维制造,另一个是下游的印染环节,要给高强度尼龙材料染色很困难。”石岷山说。

  历经多年科研攻关,2007年佳联佳禧公司成功实现防红外技术的突破。

  什么是防红外技术?石岷山说,这指的是由佳联佳禧公司印染的迷彩工装可以隔绝红外线。在红外线侦察中,身着这款工装可以实现“隐身”。

  “印染技术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迭代进化,通过科技赋能改造提升纺织这一传统产业,我们已尝到甜头。”石岷山说,要保持行业领先需要在科研上不断创新。

  目前,佳联佳禧公司年生产能力达2亿米,居中国印染企业前十,并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

  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佳联佳禧公司走上发展快车道。作为一家龙头企业,近年来带动1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三台县,涵盖面料定制、剪裁加工等领域。

  佳联佳禧公司印染的迷彩工装面料,2023年创造产值近25亿元。三台县工业的另一张名片——“砂纸”,在2023年也创造了近6亿元产值。

  砂纸是最常见的磨具之一,就是在一张薄膜上黏附无数磨料颗粒。当薄膜厚度不断降低,低至0.15毫米时,磨料颗粒则达到微米级。这些颗粒均匀铺开,就成了一张聚酯砂膜。这张砂纸,能打磨的精度可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千分之一,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柔性磨具。

  “我们的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等,就是用这种砂纸打磨的。”三台县固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谢泽说。

  在固锐公司厂房内,长长的植砂机组车床上,一卷卷聚酯砂膜在锃亮的滚筒上徐徐向前行进。全长380米的车间里,因为采用了智能化、数字化运作的轮动自动化植砂设备,只有8个技术工人在操作。

  “这是国内首条自研的聚酯砂膜生产线,这项技术仅研发就用了5年时间,投入约8000万元。目前,我们的聚酯砂膜生产规模位列全国第一。”谢泽说,2015年前,我国的聚酯砂膜主要从国外进口,价格在100元/平方米左右,固锐公司的聚酯砂膜生产线,产品品质达到国外同类产品要求,售价却只有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参观工厂时,调研组在检测室内看到很多显微镜。谢泽介绍,固锐公司生产的砂纸颗粒极其微小——在1平方米聚酯砂膜上,黏附着70亿颗微米级的颗粒,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检测,这些颗粒能否均匀分布是生产环节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在于稳定性,需确保砂纸在打磨第1次和第100次乃至第1万次时的效果一致。

  “这就必须确保生产线运行速度均一,不能有一丝起伏变化。我们在材料和生产工艺方面拥有300多项专利。”谢泽说。

  调研组注意到,三台县的龙头企业十分注重科研投入,但三台县本身所拥有的科研资源极其有限。

  “科创资源是我们的瓶颈,但三台县区位优势明显,位于绵阳科技城和成都之间,这两地的科研资源可很好地覆盖到三台县,这成为三台县工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三台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唐子淇说,以固锐公司为例,目前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到年总产值的5%左右,并在成都建起了基础研究团队。

  以科技创新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三台县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70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3家,并成功创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园区”,纺织鞋服产业获评全省第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市场焕新 更多“三台产品”走向世界

  “一粒麦冬,每年为三台带来近40亿元的产值”,这一数据引起调研组的注意。

  涪江流经三台县的涪城村,是三台县道地中药材麦冬的主产地,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麦冬之乡”。

  三台县农业园区农业产业服务股股长张明介绍,该县种植麦冬已有数百年历史。麦冬是一种传统药材,在156种中药药方中都能看到其身影。

  调研组来到这里时,麦冬采收季刚刚结束,已进入加工环节。麦冬的块状根经过烘干等多道环节后,样子跟葡萄干差不多。

  张明说,以往麦冬主要在国内销售,如今随着中药文化的传播,麦冬以及相关衍生品已远销海外。

  作为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区之一,三台县麦冬产量占到全国70%左右,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远销东南亚、欧盟以及日本、韩国等地。

  为更好挖掘麦冬价值,三台县组建四川省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对麦冬进行全产业链攻关。调研组在三台县中国麦冬博物馆看到,当地已开发出麦冬饮料、麦冬汤料包、麦冬茶、麦冬化妆品、麦冬手工皂等多种产品。

  随着麦冬海外市场的逐步打开,2019年底,三台县建成中国麦冬电子交易中心。截至目前,电商交易平台交易额累计达15亿元。三台县正成为全国麦冬种植、生产和交易中心。2020年底,三台县“涪城麦冬”成功入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地理标志互认清单。

  离开涪城村,调研组来到上海梅林正广和(绵阳)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盒盒午餐肉罐头正从流水线上“流淌”出来。“这批肉罐头是发往欧洲的,这批即将出口到东南亚。”该公司生产负责人申浩指着不同批次的产品说。

  申浩介绍,目前该公司拥有进口及国产较为先进的空罐全自动生产线以及午餐肉、红烧肉类产品生产线7条,“梅林”牌系列罐头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出口畅销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实现年产值达6亿元。“目前国内外销售各占一半,未来我们将继续发力海外市场,不断巩固市场占有率优势。”申浩说。

  还有更多“三台造”,正从这座中国内陆小县城走向世界。

  佳联佳禧公司生产的迷彩工装同样备受海外用户青睐,该公司80%的产量销往海外,出口到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固锐公司生产的聚酯砂膜等砂纸和高端磨具,出口占到全公司产能的20%左右;在台沃香公司办公楼内,大厅的顶部有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欧洲、美洲、非洲等标红的位置,都是台沃香产品的海外市场……

  三台县商务局局长何永安介绍,在去年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该县4家公司参展,展品涉及纺织服装、木工机械刀具、工业砂布砂纸、母婴产品等行业领域。参展期间,4家企业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展合作洽谈,累计签订进出口订单超500万美元。

  三台古名梓州、潼川,曾是古代蜀中重要的交通枢纽,盛唐时期因此一度与成都齐名。如今在三台古城前的涪江岸边,仍留有古梓州渡遗址,当年梓州生产的丝绸、棉布、井盐等货物,在此装船转运出川,书写了一段古梓州繁荣的对外商贸往事。

  如今,古渡口不再使用,但给三台县留下开放的基因。“市场焕新”,让三台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洋溢着开放的气质和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2023年,三台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89亿元、同比增长29.28%。

  “必须走出去,要在外部寻找技术、市场,从更大的范围拓展发展空间。”何永安说,拓宽海外市场是三台县从农业大县向产业大县转变的重要抓手。(记者 李鹏 王怀 王国平 刘宏顺 祖明远)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北沧州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向“新”而行
  走进献县淮镇百兴庄村新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大棚内,众多菌棒整齐摆放在架子上,一个个饱满的香菇从菌棒上“撑”开来,甚是喜人。

0评论2024-09-05477

上半年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1元,同比增长8.4%,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防返贫底线守得更牢,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改革增活力添动力,乡村建设治理稳步推进。

0评论2024-09-05443

增效、增收、增绿!咸阳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咸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得到明显进展、成效显著。

0评论2024-09-03470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

0评论2024-09-03461

政府开放月活动 上海市打造沉浸式农业科技科普新体验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举办以“种‘智慧之苗’,见‘科技力量’”为主题的2024年政府开放月暨上海市农业科技科普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普研学之旅在金山区枫泾镇九丰农场火热展开。

0评论2024-08-30442

高台:握农业“特色笔” 绘乡村“振兴图”
今年,高台县立足优势、用活政策、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蔬菜、制种、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和辣椒、马铃薯、中药材等区域特色种植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一镇一品”、多元化发展格局。建成连片千亩以上绿色供港蔬菜、辣椒标准化种植、番茄全程机械化生产、设施精品无籽西瓜等基地7个6.17万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2万亩,其中蔬菜19万亩,制种玉米10万亩,辣椒、番茄、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2万亩。

0评论2024-08-30491

四川将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含网络主播
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针对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落地、人才返乡创业致富增收、农机有效使用维护、农产品销售盈利等方面存在的实用人才短缺普遍性难题,着重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以有效解决农业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并针对重点人才队伍研究制定体现四川特色的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0评论2024-08-28467

农业农村部:推动数字技术在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方面的应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农业农村部8月28日消息,农业农村部表示,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独特品质特征和农耕文化底蕴,以地域命名的农产品。国家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将其作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支持各地打造了一批“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评论2024-08-2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