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建成130个

2024-03-06 13:363920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在京津冀协同十年中,三地在农业领域协同取得了显著成果。  

  疏解北京畜牧企业30余家 

  自2014年开始,北京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疏解北京养殖、兽药、饲料等畜牧企业30余家,引导企业和项目转移至河北、天津进行产业布局。如首农食品集团2014年便启动婴幼儿乳粉重大项目搬迁,并在河北定州、承德、张家口等地建设奶牛绿色养殖、有机奶源生产基地和生猪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基地,仅承德大红门生猪屠宰加工基地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带动上游养殖户5400余家、下游物流100余家,每年为当地GDP贡献超2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涉农企业在承德市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19个,投资总额超过220亿元。 

  建设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130个 

  2011-2018年,北京市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支持北京农业企业在津冀等地区建设174个蔬菜、畜禽外埠基地,年供京蔬菜28万吨、生牛乳17万吨、生猪17万头。2022年,北京市启动了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工作,计划到2025年建设基地210个,目前已建成基地130个、总面积近10万亩,年供京蔬菜23.6万吨,落实生产经营主体奖补资金3650万元。 

  畅通津冀优质农产品进京渠道 

  三地结合粮菜肉蛋奶果等农产品的生产优势和北京作为重要农产品主销区的市场优势,持续深化产销合作、供需对接。共同组织举办京津冀蔬菜产业发展大会、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京津冀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和河北“净菜进京”“津农精品”系列推介活动百余场,畅通津冀优质农产品进京渠道,保障首都农产品市场供应。目前北京市场上约40%的蔬菜和鸡蛋、60%的牛肉、80%的羊肉来自河北;天津水产品供应量占北京消费量60%以上,丰富首都市民“菜篮子”、鼓起津冀群众“钱袋子”的效果明显。 

  发布5条“京津冀休闲农业精品带” 

  京津冀三地10个区县签订协议,共同推进建设门头沟永定河-河北怀来、平谷金海湖-天津蓟州区等5条跨区域经济发展带。三地休闲农业协会联合发布长城沿线、太行老区、运河湿地等5条“京津冀休闲农业精品带”,切实推动了三地区域经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农业科技联合创新成果达到359项 

  构建农业科研协同创新机制。2014年,京津冀三地农科院签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科技合作协议》。2016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牵头成立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攻关与成果转化。目前已获得创新成果359项,包括新产品65件、新品种131个、新技术163项;建设京津冀联合实验室、区域科技创新团队等区域创新平台20余个;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30余个,项目经费超4.5亿元;建立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引进果蔬新品种1700余个和多项国内领先新技术,构建起“京津研发、河北中试、就地转化、率先推广”协同创新机制。京津冀9所农林高校成立了协同创新联盟,实施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行动。围绕现代种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食品安全等农业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农业农村领域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联合攻关。 

  培训农业生产者9.6万人次 

  三地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及创新团队紧密合作,通过开展品种联合审定、技术观摩、交流培训、擂台赛等数百场活动,推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技术人员、农业生产者9.6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沧州、唐山、武清示范推广杂交小麦品种60万亩,实现节水3000万吨,增产4500万公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合作攻关的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控技术,在石家庄、廊坊等7个地市累计推广20.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44亿元。 

  北京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 

  三地落实大气联防联控责任,推进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目前北京平原地区已基本实现无煤化,北京市93%的村庄、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共同推进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地保护,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同步对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等进行治理,实现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打赢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防控攻坚战 

  实行京津冀植物疫情防控轮流值守工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联防联控、联合开发阻截管理系统,监测防控能力大幅度提高,同一病虫害发生程度明显减轻。建立动物疫情联合预警机制,开展疫情防控联合应急演练,以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为核心,合力打赢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防控攻坚战。 

  协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地协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追溯应用、检测监测信息共享互认,开展联合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协同联动,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协同办案等合作机制,有效守护了区域农业农村安全。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京津冀三地农业农村部门将以持续促进产业共赢、科技协作、生态协同、乡村共建为重点,共同走出一条农业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共同富裕的区域协同推进之路。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北沧州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向“新”而行
  走进献县淮镇百兴庄村新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大棚内,众多菌棒整齐摆放在架子上,一个个饱满的香菇从菌棒上“撑”开来,甚是喜人。

0评论2024-09-05477

上半年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1元,同比增长8.4%,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防返贫底线守得更牢,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改革增活力添动力,乡村建设治理稳步推进。

0评论2024-09-05443

增效、增收、增绿!咸阳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咸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得到明显进展、成效显著。

0评论2024-09-03470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

0评论2024-09-03462

政府开放月活动 上海市打造沉浸式农业科技科普新体验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举办以“种‘智慧之苗’,见‘科技力量’”为主题的2024年政府开放月暨上海市农业科技科普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普研学之旅在金山区枫泾镇九丰农场火热展开。

0评论2024-08-30442

高台:握农业“特色笔” 绘乡村“振兴图”
今年,高台县立足优势、用活政策、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蔬菜、制种、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和辣椒、马铃薯、中药材等区域特色种植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一镇一品”、多元化发展格局。建成连片千亩以上绿色供港蔬菜、辣椒标准化种植、番茄全程机械化生产、设施精品无籽西瓜等基地7个6.17万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2万亩,其中蔬菜19万亩,制种玉米10万亩,辣椒、番茄、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2万亩。

0评论2024-08-30491

四川将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含网络主播
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针对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落地、人才返乡创业致富增收、农机有效使用维护、农产品销售盈利等方面存在的实用人才短缺普遍性难题,着重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以有效解决农业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并针对重点人才队伍研究制定体现四川特色的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0评论2024-08-28467

农业农村部:推动数字技术在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方面的应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农业农村部8月28日消息,农业农村部表示,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独特品质特征和农耕文化底蕴,以地域命名的农产品。国家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将其作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支持各地打造了一批“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评论2024-08-2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