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临清:抓实抓牢粮食安全,统筹推进五大振兴,乡村发展宜居宜业

2023-12-20 15:244390

  近年来,在聊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临清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六个新聊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12月19日,聊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聊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临清市委书记刘培国介绍了“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宜居宜业富美临清”有关情况。




  在策略方法上探索创新,持续增强工作实效性


  创新机制抓推进。综合乡村振兴近期、中期、长期任务,建立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完善三级联动、统筹推进、公司运作、推介引入、督导考评等制度,形成市级统筹、分工负责、市场化运作、督导推进的工作闭环。明确“专班+公司”的运行模式,专班负责统筹协调,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凝聚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聚焦重点抓攻坚。把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三年攻坚十大行动,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攻坚突破,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等称号。


  示范引领抓提升。坚持“示范引领、典型带动”的总体思路,按照“谋划类、推进类、提升类”梯次培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2个片区入选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金郝庄镇片区获评省先进推进区,尚店镇衔接推进区圆满通过省级年中考核、工作得到上级领导高度认可。


  在严守底线上狠下功夫,坚决稳住“三农”基本盘


  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实现粮食均衡增产,全市粮食总产达到84.92万吨,实现了丰产丰收。成功创建“吨半粮”示范区4.3万亩,核心区产量突破1700公斤。扎实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聊城率先创建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今年新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1万亩,总面积达到81万亩。探索“大田示范托管”“小田并大田”等做法,被确定为山东省解决承包地细碎化工作试点。严格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02亿元、种粮农户一次性补贴991.75万元。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常态化落实帮扶政策,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现有享受政策户5313户10397人,监测帮扶对象69户231人。2023年实施重点项目42个,其中衔接资金项目30个,存量项目今年实现收益1072万元。持续拓宽脱贫群众就业渠道,开发乡村公益岗位943个,实现3062人务工就业,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在“五大振兴”上协同发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特色产业增效益,夯实乡村振兴基础。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不动摇,重点围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拓展新产业(300832),贯通产加销,1—10月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91家,实现营业收入166.86亿元、增长8.7%,企业个数、营业收入均居聊城前列。做好做实“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6个、省级乡土名品村27个,成功举办中国(山东.临清)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中国桑黄产业发展大会、获评中国桑黄之都。大力实施“电商兴农”行动,布局“1+16”农村电商产业园,淘宝镇、村分别达到2个、17个,居聊城首位。


  引育并重强支撑,建设乡村人才智库。运用“柔性引才”“人才飞地”方式,与中国工程院李玉、欧洲科学院张友明等3位院士深度合作,“构筑县域产才融合发展高地”做法被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文推广。出台乡村振兴“归雁20条”,培育高素质农民235人、电商人才1.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达到1.8万人。畅通乡村人才发展渠道,鼓励晋升职业农民职称,入选齐鲁乡村之星5人、聊城乡村之星7人。开展“乡村好青年”选树工程,评选县级好青年23人、镇级232人,推荐聊城市级好青年4人。


  文化赋能树新风,提升群众精神风貌。以“美德信用+”为抓手,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选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加快16个镇(街道)文明实践所、107个文明实践站软硬件建设提档升级,延伸设立文明实践家庭站330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700余次。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礼安齐鲁”丧俗改革试点单位。扎实推进全域旅游,李圈村、近古村成功创建乡村旅游重点村、山东省第四批景区化村庄。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演出663场、公益电影放映5303场,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建设再发力,打造宜居宜业样板。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省级和美乡村25个、聊城市级和美乡村85个,创建美丽庭院4.18万户。探索坑塘治理和渔业产业互促共进的新路子,全省乡村坑塘渔业助力乡村振兴现场观摩推进会在我市召开。破解垃圾治理难题,473个村庄实现“生活垃圾不落地”。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1185公里,完成305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12个,配套污水收集管网600公里。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完善改厕管护机制,设立65个便民服务站,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党建引领促发展,凝聚齐抓共管合力。深化“三资”清管用专项整治,收回占用资源909.2亩,规范经济合同1620份。全面推动金融赋能,选派16名金融干部到镇挂职金融副书记和联络组组长,争取资金支持3416万元,实现土地流转16996亩,所有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50万元以上达到70.6%。深入开展“全面规范”年活动,23个村实现动态升级。持续丰富“党员夜会”内涵,已召开114期,累计参会143.3万人次。在全省率先推行镇级“一站式”矛调中心实体化运行,市镇两级矛调中心化解矛盾纠纷2460件。创新实施“两长七员一站”治理机制,开展志愿服务368次,解决民生实事267件。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稻花香里又说丰年 高铁赋能农业现代化
麦穗两歧、仓箱可期,又是一年丰收季。一列列高铁动车穿行于米乡渔村、果林花海,勾勒出生机勃勃的中国乡村新画卷,当现代农业遇上飞驰的高铁,一场关于效率、品质与希望的革命正悄然上演。

0评论2024-09-05516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

0评论2024-09-05497

泉州市推动两岸农业融合园区提档升级
记者从泉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当地持续加大两岸农业融合工作力度,推进两岸农业融合取得新成效。其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永春)已于日前通过农业农村部申报台湾农民创业园答辩。

0评论2024-09-03431

高效农业配套高效金融服务
“今年小麦长势好,每亩产量超过1000斤。”谈到今年的收成,内蒙古巴彦淖尔狼山镇光明村村民王志明充满期待。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巴彦淖尔市分行把金融支持高效农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聚焦农业节水、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土壤改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助力“中国碗”里盛放更多“河套粮”。

0评论2024-09-03478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补上农业农村短板、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方向路径。当前,小农户依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这既决定了农业农村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意义,又决定了小农户的现代化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促进小农户和

0评论2024-08-30454

践行大农业观发展现代农业
  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0评论2024-08-30477

桃枝变肥料,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成为北京生态农业新标杆
从北京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京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促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成为北京生态农业的新标杆。

0评论2024-08-28456

安徽肥西:“三注重”培育特色农业网销品牌
2024年以来,安徽省肥西县商务局以“三个注重”推进特色农业网销品牌培育工作,助推网销品牌培育提质增效。

0评论2024-08-2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