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半月谈丨农学博士为家乡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2022-08-10 08:334840

云雾缭绕、大山环抱间,50多个塑料大棚里生机盎然,李世瑶在其中穿梭忙碌。农学博士毕业后,李世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乡,利用当地冷凉气候发展草莓种植产业,探索从试验、示范到推广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李世瑶:我出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2001年到六盘水市第三中学上高中之前,一直生活在乡村。在外求学的这十几年中,家乡的绿水青山时常出现在脑海里,家乡的美好蓝图在我的大脑里一遍一遍勾画:留住绿水青山,发展乡村产业,致富父老乡亲……2016年6月,我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毕业,跟着导师在学校做了1年科研后,2017年选择回到家乡。



本硕博我所学的专业都是农业水土工程。小的时候我就跟着父母一起务农,本身对农业就很熟悉,自己在外面学了十几年的农业,看到家乡和外面的差距,我坚信自己能够利用所学去改变家乡的现状,改造传统的耕作方式。



李世瑶在紫苏大棚中查看紫苏种子成熟情况 周宣妮 / 摄



拒绝稳定的高校教职,博士毕业回家当农民,李世瑶的选择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身边人的理解。然而,用所学发展农业,用现代高效种植模式代替传统低效种植模式,李世瑶一步一步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李世瑶:六盘水最高海拔有2900多米,农业种植绝大部分为一年一熟,以前村民春天种一季玉米,到秋天收了地就闲置了,效益比较低。我将在陕西泾惠渠灌区做试验时研究的“山地冷凉气候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高效栽培”模式,应用于对传统种植模式的改造:秋天收完玉米之后,再种一季冬小麦,等冬小麦第二年五六月份收获后,接着种一季玉米。一季变两季,能提高种植效益。



刚毕业回来时,确实很困难。农业投资比较大,见效比较慢,许多村民因为不能马上看到效益,难免心里打鼓。而且,受制于自然条件,创业初期,引进任何新品种,都面临着失败的风险。但是,诚心得到回报,最终父老乡亲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有人出力,跟着我一起干;有人说家里有块地闲着,免费提供给我做试验田。他们的信任让我十分感动。靠着“发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的不气馁信念,我们克服了初期的困难。



这些年,李世瑶每天都在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的种植大棚里忙碌,培育种苗,“角逐”出最优良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利用当地海拔高、气温低、温差大自然条件发展起来的草莓种植等特色产业,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甜蜜。



李世瑶:在平原地区,粮食作物可以通过机械化、智能化大规模种植,可是我们山区不行。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我觉得要发挥比较优势,发掘只有我们这个地方能种出来的特色产品。



草莓是一种喜欢冷凉气候的作物,六盘水和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更低,和其他冷凉气候地区相比降雨量更充足,加上这里的土壤有机值能达到3%,特别适合草莓的生长。



我们把目前最优秀的草莓品种引进来,综合观察不同品种的产量、品质、营养价值、抗病性,从中挑选出最优的品种。我种出来的每个草莓都吃得出辨识度,有巧克力味的、玫瑰味的、山楂味的、酒香味的、桃子味的,还有杂交出来的“萢儿”味草莓。



在利益连接上,我积极探索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合作社的成员在基地务工,不仅每天可以拿到80元工资,每年还可以获得基地销售收入25%的分红,干活的村民同时也是“股东”,认同自己就是基地的主人。产业发展只有和老百姓的利益紧紧联结在一起,同进退共成长,才能走得长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更要手把手带着老乡一起发展。李世瑶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带动村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有着反哺故乡情怀的李世瑶,2021年被授予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李世瑶:2017年6月左右,我刚回乡,一个上了年纪的村民见我在地里做实验,就说去年自己在市场上买了种子回来种,然而收成不好,被家人埋怨了一年。她还询问我知不知道哪个品种好,明年她照着我说的去种。



村民不知如何从市场上挑选好的品种,也没有渠道学习种植技术,种养既有风险,成本又高,存在门槛。我想,我可以带领他们迈过这个门槛,实现从0到1,以后他们就能逐渐发展起来。



我的目标是把这里作为孵化器,成为一个试验示范的基地。有人想发展种植业,想种草莓或西瓜,我愿意毫无保留地提供技术、品种方面的指导服务。我一个人分身乏术,但是把村民都培养出来,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队,统一管理、销售、分配,我们的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力会更强。



为了选育优良品种,今年我又引进了20个草莓新品种、18个鲜食玉米新品种、13个籽粒玉米新品种、3个冬小麦新品种和2个大豆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希望筛选出更有市场价值、更适宜六盘水土壤及气候的作物新品种。



下一步,我打算将初步成熟的模式和品种进行推广,形成产业,打造农产品品牌。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北沧州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向“新”而行
  走进献县淮镇百兴庄村新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大棚内,众多菌棒整齐摆放在架子上,一个个饱满的香菇从菌棒上“撑”开来,甚是喜人。

0评论2024-09-05477

上半年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1元,同比增长8.4%,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防返贫底线守得更牢,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改革增活力添动力,乡村建设治理稳步推进。

0评论2024-09-05444

增效、增收、增绿!咸阳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咸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得到明显进展、成效显著。

0评论2024-09-03470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

0评论2024-09-03462

政府开放月活动 上海市打造沉浸式农业科技科普新体验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举办以“种‘智慧之苗’,见‘科技力量’”为主题的2024年政府开放月暨上海市农业科技科普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普研学之旅在金山区枫泾镇九丰农场火热展开。

0评论2024-08-30442

高台:握农业“特色笔” 绘乡村“振兴图”
今年,高台县立足优势、用活政策、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蔬菜、制种、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和辣椒、马铃薯、中药材等区域特色种植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一镇一品”、多元化发展格局。建成连片千亩以上绿色供港蔬菜、辣椒标准化种植、番茄全程机械化生产、设施精品无籽西瓜等基地7个6.17万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2万亩,其中蔬菜19万亩,制种玉米10万亩,辣椒、番茄、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2万亩。

0评论2024-08-30491

四川将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含网络主播
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针对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落地、人才返乡创业致富增收、农机有效使用维护、农产品销售盈利等方面存在的实用人才短缺普遍性难题,着重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以有效解决农业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并针对重点人才队伍研究制定体现四川特色的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0评论2024-08-28467

农业农村部:推动数字技术在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方面的应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农业农村部8月28日消息,农业农村部表示,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独特品质特征和农耕文化底蕴,以地域命名的农产品。国家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将其作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支持各地打造了一批“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评论2024-08-2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