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农业技术 | 玉米倒伏的防治及补救措施

2022-07-05 09:004690

玉米倒伏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着玉米的产量,而且还影响玉米收获,尤其是机械化收获。玉米倒伏是由外界因素引发的农作物茎秆从自然直立状态到永久错位的现象,它分为玉米茎秆倾斜或折断,包括根倒、茎倒和茎折断。近年来,由于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以及不利气候因素的增多,倒伏已经成为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制约因素。为更好地确保玉米的产量以及品质不受影响,减少损失,应针对引发玉米倒伏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控制玉米倒伏面积,实现玉米的稳产及高产。为此,笔者总结了引起玉米倒伏的具体原因,提出防止玉米倒伏的措施及玉米倒伏后的补救措施。

一、引起玉米倒伏的具体原因

1.品种选择不当。不同玉米品种在根系发达程度、穗位高度、茎秆强韧度与弱度、植株高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抗倒伏能力不同。一般只有玉米韧性强、茎秆粗壮以及植株根系发达、穗位较低、株高较矮的品种才具有很强的抗倒伏能力。有些玉米植株的品种就是植株高大且茎秆细长,这种玉米植株的“底盘”不稳,非常容易发生倒伏,所以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选择能够抗倒伏的品种进行种植。同时,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域气候与土壤条件下也会出现变化,因此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要根据当地环境选择优良品种。

2.施肥不当。如果施肥配料不当,就会导致玉米在幼苗时期出现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甚至引发倒伏现象。施肥时,氮肥和钾肥应适度施用。如果氮元素含量高、钾元素含量少,就会造成玉米营养失去平衡,导致玉米生长过于快速。此时植株比平常植株高大,茎秆也比一般的茎秆更细、更长,且根部组织强度弱,在遇到大风或暴雨时,就容易发生玉米倒伏的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是,施肥时肥料距离玉米的根部非常近,极易将玉米的根部烧断,或施肥时肥料只浮于地表,不能进入地下,植株的根部吸收不到营养而导致根部营养不良。

3.种植密度不合理。种植密度太大会使田间群体变得非常多,植株不能很好地生长,间距过小,导致植株和植株之间产生争夺养分肥料的现象,其茎秆或根部都没有得到很好生长,一遇到大风等自然灾害就会发生倒伏现象,最终影响玉米产量。

4.病虫害。引起玉米倒伏病虫害主要有两种:一是茎腐病菌,茎腐病菌对玉米自身的结构以及耐受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植株茎秆羸弱,易出现倒伏现象;二是玉米螟,该害虫在幼年时期就会不断啃食玉米茎秆和叶子,导致整个植株茎秆悬空,从而失去抵抗大风和暴雨的能力,极易发生倒伏。

5.自然灾害。除玉米本身的可控制因素外,导致玉米倒伏现象的还有一点不可抗力的因素就是自然灾害的发生。遇到大风或者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都有可能导致玉米发生倒伏。

二、防止玉米倒伏的措施

1.种植优良品种。玉米品种选择不能一味注重产量,还要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问题,在易产生倒伏现象的地方选择抗倒伏的玉米品种。目前市面上常见抗倒伏的品种有彩甜糯三号、中科香甜糯918、黑甜糯28、郑单14号、郑单17号、安玉8号等。

2.合理施肥和灌溉。田间施肥的重点是施肥配比合理。如玉米壮丰灵水剂的主要成分就是乙烯和芸苔素内酯。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与水的配比,严格按照25毫升玉米壮丰灵水剂对水850毫升的比例配制,而且施肥时一定不能全部喷洒,只喷洒玉米叶面即可。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施肥,尽量选择在下午施肥。如果施肥后6个小时内下雨,必须重新补施,此时的施肥量是晴朗天气时的50%。在施钾肥时,尽量在玉米出苗后施;不仅要施化学肥,还要施农家肥,相较于化学肥料,农家肥更加安全无副作用。施肥时,应考虑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因地施肥。植株根部不可施过多的肥料,通常距离植株根部约7厘米,防止植株被烧死。不仅施肥要合理,灌溉也要合理。在灌溉时候要考虑天气因素,遇到雨水多的季节少浇水,遇到干旱的季节多浇水,且浇水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玉米植株的根部长时间泡水而导致其坏死。

3.合理种植密度。玉米抽雄后生长高度达到饱和状态,即玉米茎秆长度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但此时茎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来说还是较弱,较容易发生倒伏现象。应严格按照所选择品种的种植说明书进行合理种植,不能随意增大或降低其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田间玉米植株相互遮挡阳光,通风性较差,影响玉米产量。所以,调整种植距离,保证其能够通风向阳,这样才能为玉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避免其发生倒伏现象。

4.及时防治病虫害。从播种一直到玉米成熟,病虫害对玉米影响十分严重,如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等,在刚发病时是最佳的控制时期,此时只需要向玉米植株喷洒相应防治药剂即可有效防治病虫害。在植株发生病虫为害的初期,可喷施50%敌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300倍液,每7天喷洒1次,连续喷施2~3次。

5.人工去雄。人工去雄是一项杂交技术,能有效降低玉米植株高度。实施起来相对较麻烦,需要手工操作。玉米植株每3行选择1行进行人工授粉,以此降低玉米发生倒伏的概率。

三、玉米倒伏后的补救措施

1.叶面喷肥、补充营养。玉米倒伏后,应第一时间喷洒速效叶面肥以填补营养。可在天气晴朗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加尿素,每周1次,连续喷施2~3次,以促使玉米尽快成熟。

2.补肥。倒伏后的玉米因为光合作用减弱,生理机能扰乱,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极大影响。对于只追1次肥的田块,可重新追肥。如首次追肥没有施用磷、钾肥,应以磷、钾肥为核心,施氯化钾与磷酸二铵各5千克/亩,首次追肥已经施加磷、钾肥的,应根据倒伏程度,施尿素10千克/亩,以利于提升玉米产量。

3.病虫害防治。玉米倒伏后更易出现病虫害,如受到茎腐病、小斑病、大斑病以及玉米螟的为害,需要在第一时间药物防治。可喷施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隔1周再喷1次。要实时追肥促进玉米及时恢复和生长,一般喷施0.2%~0.3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追施尿素5~10千克/亩。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北沧州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向“新”而行
  走进献县淮镇百兴庄村新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大棚内,众多菌棒整齐摆放在架子上,一个个饱满的香菇从菌棒上“撑”开来,甚是喜人。

0评论2024-09-05477

上半年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1元,同比增长8.4%,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防返贫底线守得更牢,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改革增活力添动力,乡村建设治理稳步推进。

0评论2024-09-05444

增效、增收、增绿!咸阳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咸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得到明显进展、成效显著。

0评论2024-09-03470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

0评论2024-09-03462

政府开放月活动 上海市打造沉浸式农业科技科普新体验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举办以“种‘智慧之苗’,见‘科技力量’”为主题的2024年政府开放月暨上海市农业科技科普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普研学之旅在金山区枫泾镇九丰农场火热展开。

0评论2024-08-30442

高台:握农业“特色笔” 绘乡村“振兴图”
今年,高台县立足优势、用活政策、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蔬菜、制种、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和辣椒、马铃薯、中药材等区域特色种植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一镇一品”、多元化发展格局。建成连片千亩以上绿色供港蔬菜、辣椒标准化种植、番茄全程机械化生产、设施精品无籽西瓜等基地7个6.17万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2万亩,其中蔬菜19万亩,制种玉米10万亩,辣椒、番茄、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2万亩。

0评论2024-08-30491

四川将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含网络主播
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针对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落地、人才返乡创业致富增收、农机有效使用维护、农产品销售盈利等方面存在的实用人才短缺普遍性难题,着重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以有效解决农业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并针对重点人才队伍研究制定体现四川特色的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0评论2024-08-28467

农业农村部:推动数字技术在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方面的应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农业农村部8月28日消息,农业农村部表示,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独特品质特征和农耕文化底蕴,以地域命名的农产品。国家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将其作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支持各地打造了一批“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评论2024-08-2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