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当农学遇上思政课 人和植物一样,都需要奋力生长

2022-05-10 08:564780

  油菜、水稻、柑橘、棉花、桃、李、梨、柿、茶……在一座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大学校园里,可以看到700余种植物。缤纷葱郁的植物世界,春华秋实,仪态万方。这些植物是位于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下的华中农业大学一代又一代师生培育出的一项项科研成果。


  春夏秋冬,花期不同,每个季节总会见到不同学院的师生在不同的试验田中忙碌着。每一株“苗”都在茁壮成长,生动的思政课也开到了田间地头,开进了植物世界。


在农学课堂里进行成长教育


  屈原的《离骚》中借兰芷比喻君子芬芳、高洁的人格。在华中农业大学有一本叫作《狮山兰芷》的植物学辅助教材,不仅收录了校园内的300余种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还介绍了各类植物的识别特征以及校内分布地点,被同学们称为“校内植物名片”。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株一丛都饱含着学校几辈学人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也正如屈原笔下的兰芷,默默绽放,播散芬芳。


  “充满奥秘的植物世界是学校亮丽的风景,‘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也同样很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姚家玲是《狮山兰芷》的主编,曾经为了寻找益母草,她跑遍了整个校园,后来终于在试验田后的水沟找到。书中300余种植物,每个她都可讲出编写过程中的故事。这也正是一代又一代农业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科研精神的缩影。


  农学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亲近大自然,因此既能参加野外实践活动,又能坐在实验室的“冷板凳”上搞科研,就成了他们必备的能力,这就需要一些挫折教育和吃苦精神。


  早在2018年,植物学课堂就开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和其他综合类大学不同,华中农业大学一直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特色,植物学则是学校理科、农科、环境科学类等专业的必修课,如何把这门涉及全校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课程讲好至关重要。在植物学的课堂上,可以听到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强农兴农”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美育为核心的“美丽中国”理念,以专业伦理、勤奋拼搏为核心的科学精神……“这堂课从小的方面看涉及学生人生价值引导,从大的方面看涉及国家关于三农及生态的政策理论。”姚家玲说。


  “辗转反复不能寐、月半抬头望,虽十年饮冰、至今热血仍滚烫……谁道那挫折无情、实验无常,试看江水东流、淘不尽真理荣光,愿勤读力耕、且看来日方长。”一次课上,姚家玲讲到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故事,学生们便写了一首词表达新一代学子学农的决心和梦想。


  “人其实和植物一样,都需要潜心汲取养分,奋力生长”。在讲到植物的根茎叶时,姚家玲往往会从植物根茎的形态、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讨论植物根系与植物抗旱性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培育抗旱作物,而这恰恰也正是人的成长过程。“不管学生们将来选择什么专业、什么工作,我们希望这门课对他们的成长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姚家玲说。


  从种子的萌发到破土而出,再到茁壮成长,最后凋谢死亡,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个生命个体,提到农业自然离不开生命。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曲良焕也会讲“生命”,她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成长教育。“面对出生和死亡,学生们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哲学家,他们会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小到珍惜每一粒粮食,大到明白生命的意义,这都让我非常欣喜。”曲良焕说。


了解国情要从民情、农情出发


  在华中农业大学有门叫作《耕读中国》的思政公选课,学生们可以听到我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进、特征以及启示;可以看到无土栽培、智能控温、根系监测等智慧农业发展中的“高科技”;还可以用彩笔描绘自己心中的“耕读中国”……


  “国必依山川,无论是什么专业、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的文明都是由‘耕读’演进而来,要了解国情,就要从民情、农情出发”。学校党委书记高翅同时也是《耕读中国》的课题组成员,在他看来这门课程的立足点在于中国,要鼓励学生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勇担重任。一次课堂上,为了和同学们分享现代农业模式,高翅邀请了一家农业公司工程师带领大家“云”领略大棚番茄的世界。


  “我看到的农业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了,反而是可以融入很多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产量和劳动效率的行业。”生物信息专业大四学生时培博惊叹于现代农业技术,也被一代代扎根在田间地头的科研工作者打动着,他更加愿意加入课后的劳动实践中,这是让时培博觉得最特别的一点。


  在《耕读中国》的劳动实践中,有的学生去食堂拍摄煎饼的制作过程;有的学生去采访打饭阿姨对浪费粮食和光盘行动的看法;还有的学生亲自种下了一颗玉米种子,记录下浇水施肥的全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劳动选择,但大家都在体会着粮食种植的不易,也越发明白粮食和农业的重要性。”时培博说。


  这样的课不止一门,在华中农业大学还有一门需要进行“头脑风暴”的思政课。“美丽中国,如何建设?”“不同时期的乡村有什么异同点?”“东西方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差异是否会影响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合作?”……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绿色中国》的课堂上找到答案。


  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哲学思辨,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镜鉴;从污染防治的战略抉择,到制度落地的本土化路径;从绿色挑战的应对方略,到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绿色中国》设置了11个专题,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听到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从哲学与历史、战略与制度、实践与应对、目标与方向等方面解读中国绿色发展的大逻辑。


  在讲授《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生态底色》专题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状况入手,启发同学们思考不同时期乡村的异同点及原因;在讲授《科技生态化》专题时,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运用智慧农业案例,指出科技应用于农业从异化到融合的可行路径;在讲授《生态文明:生态兴则文明兴》专题时,也有老师结合楼兰古城消失原因的多种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这门课让我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鲍升南每节课都能发现不一样的“亮点”,这让他觉得非常有趣,“看到有这么多老师与学生,锲而不舍地为中国农业发展出谋划策,我更能体会到农学专业青年学子的新时代担当”。


农学专业课程思政要引导学生“知农”“爱农”


  “学习农学、土壤学是需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大自然接触的,土壤健康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在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黄巧云的《土壤生物化学》课堂上,他时常将土壤生物化学理论、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融合起来,向同学们讲述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以辩论的方式讨论农田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改进措施,鼓励学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将土壤碳循环与有机肥替代化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政策方针,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战略任务相结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重金属的土壤生物化学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结合,强调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生学习到科学的农业知识,也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长期以来,土壤缺素、肥力低下是阻碍粮食产量的重大农业问题,但过多施用化肥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如何帮助农民科学施肥,“这正是学生们读书学习的意义”。黄巧云常常会带学生们去野外、田间、乡村实习考察,通过网络分享、拍摄短片的方式,他们也在向更多的人分享着土壤健康的理念。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对于农学类专业的印象是工作条件艰苦,时培博就听到过很多不被理解的声音。“身边很多的长辈觉得读书就是为了不务农,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选择农学,但其实新时代的农学和传统认知中的非常不一样了。”时培博的专业研究方向是对植物进行基因测序分析,从而抵抗病菌、提高植物产量。未来,他选择了继续深造,他说:“科学问题无大小,我们在不同的行业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我们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对社会有帮助”。


  在姚家玲看来,农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大多数毕业生会选择去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公司还有全国各地的基层岗位,他们对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农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知农”,进而才能“爱农”。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我会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同时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选择专业、职业,这样的话幸福感、成就感和获得感就会很多”。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明辉在课堂上经常会“偶遇”农学专业学生,也会遇到有各种各样困惑的学生,尽管他主要负责的课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但在他的课上总能听到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等热点问题。陈明辉觉得把立德树人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就要多做一些延伸,他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从更广阔的领域、多元的视角带学生看待世界、理解世界。


  “一名思政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一学期的上课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一生。”陈明辉说。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北沧州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向“新”而行
  走进献县淮镇百兴庄村新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大棚内,众多菌棒整齐摆放在架子上,一个个饱满的香菇从菌棒上“撑”开来,甚是喜人。

0评论2024-09-05477

上半年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1元,同比增长8.4%,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防返贫底线守得更牢,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改革增活力添动力,乡村建设治理稳步推进。

0评论2024-09-05444

增效、增收、增绿!咸阳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咸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得到明显进展、成效显著。

0评论2024-09-03470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

0评论2024-09-03462

政府开放月活动 上海市打造沉浸式农业科技科普新体验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举办以“种‘智慧之苗’,见‘科技力量’”为主题的2024年政府开放月暨上海市农业科技科普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普研学之旅在金山区枫泾镇九丰农场火热展开。

0评论2024-08-30442

高台:握农业“特色笔” 绘乡村“振兴图”
今年,高台县立足优势、用活政策、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蔬菜、制种、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和辣椒、马铃薯、中药材等区域特色种植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一镇一品”、多元化发展格局。建成连片千亩以上绿色供港蔬菜、辣椒标准化种植、番茄全程机械化生产、设施精品无籽西瓜等基地7个6.17万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2万亩,其中蔬菜19万亩,制种玉米10万亩,辣椒、番茄、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2万亩。

0评论2024-08-30491

四川将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含网络主播
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针对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落地、人才返乡创业致富增收、农机有效使用维护、农产品销售盈利等方面存在的实用人才短缺普遍性难题,着重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以有效解决农业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并针对重点人才队伍研究制定体现四川特色的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0评论2024-08-28467

农业农村部:推动数字技术在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方面的应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农业农村部8月28日消息,农业农村部表示,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独特品质特征和农耕文化底蕴,以地域命名的农产品。国家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将其作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支持各地打造了一批“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评论2024-08-2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