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全国政协委员陈春声:百年农学担重任,为国育才薪火传

2022-03-09 08:294180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接受羊城晚报·羊城派专访时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涉农专业、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方向。中山大学于2018年复办农学院以来,一直以粮食作物育种为主要学术方向,着力培育现代化新型农科人才。

复办农学院 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羊城晚报·羊城派:作为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于2018年8月复办农学院,是出于怎样的发展考虑?

陈春声:中山大学农业学科发展有一百多年传统。近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创办这所大学时,就以肇始于上世纪初的广东农科专门学校为基础,组建了农科学院(后改称农学院)。著名农业科学家丁颖教授曾长期担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

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农科成为当时国家新组建的多个农学院校的基础与学术骨架,而在本校的生物学科则保留并重点发展了植物保护方向。被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的蒲蛰龙院士率先提出“以发挥天敌效能为主的害虫综合防治”计划,使中山大学成为我国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的发源地。

以后数十年间,中山大学在水产养殖、动植物育种、病虫害防治、森林多样性维持、农产品深度开发利用等学术方向都有国内外领先的学术成果。

2018年,中山大学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担负起重点综合性大学对“农稳社稷,粮安天下”的历史责任,在新建的深圳校区整建制复办了农学院,重点发展智慧农业、智能育种、耕地保护与培肥、绿色防控、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学科方向,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专门人才。目前,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院、农学院等学院中,有包括两位院士在内的数百位优秀学者正在从事农学研究。

羊城晚报·羊城派:复办的农学院发展定位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陈春声:中山大学农学院依托学校综合学科支撑和深圳的改革示范优势,大力发展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新农科”,努力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作出新贡献。可以说,中山大学复办农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3+2+1”:“三个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两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技术”:攻克一批农业“卡脖子”核心技术。

在人才培养上,秉持“像培育良种一样培养学生”,旨在培养智慧农业、智能遗传育种、绿色防控、资源高效利用、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等领域的卓越人才。

面向国家需求 制定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羊城晚报·羊城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中山大学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有哪些实践探索?

陈春声:中山大学农学院复办后,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粮食作物育种作为主要学术方向,制定了“中山大学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并在河南省建立大面积的种业研究基地,重点研究主粮作物的育种课题。其中,AI育种(智能生物育种)作为重点发展学科之一发展较快。

目前,AI育种团队已经有一系列原创性、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包括“玉米、水稻、大豆等主粮作物基因组学”“品质性状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抗病基因挖掘与分子调控网络构建”等领域。

“十四五”以来,AI育种团队收集了重要水稻种质资源8000余份,番茄、花卉种质资源上千份,有力推动了相关作物珍贵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经在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00篇,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并迅速与包括学校生科院、生态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校内单位专家组建了智能育种联合攻关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在种业研究领域有优良学术传统和较好成绩。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丁颖教授历时8年,育成以本校命名的“中山一号”稻种,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把野生稻抗逆基因转移到栽培稻。近年,相关研究团队又在“水稻高产高抗遗传资源创新”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其培养的稻种能抗病害且产量大幅提高。

助力乡村振兴 促进农村教育等的发展

羊城晚报·羊城派:中山大学近年一直致力于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如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将如何发挥所长所能?

陈春声:2013年,中山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和教育部部署,对滇西南边陲临沧市凤庆县开展定点扶贫。九年间,学校集中优势学科资源,出钱出人出力,通过专家援医、研究生支教团和干部挂钩等多种形式,在医疗、教育、产业发展等多领域发力,不断深化和创新帮扶方式,为凤庆顺利脱贫和全面小康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4月,凤庆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底,凤庆县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级医院,为凤庆县48万群众带来健康福音。

2016年起,中山大学定点帮扶连州市丰阳镇柯木湾村,学校从党建、村建、产业、户建等多维度全方位支持柯木湾村发展。经过五年帮扶,柯木湾村建成了中草药加工厂、红薯粉扶贫车间、稻蛙鱼基地、木耳种植基地、夏东生态旅游民宿、“百草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六大乡村产业,“大村一业,小村一品”蓬勃发展。2020年柯木湾村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是帮扶前的60多倍,全村72户贫困户高质量脱贫出列。

2021年,中山大学助力云南省凤庆县、广东省连州市丰阳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开展对口援疆、援藏工作,教育、医疗、服务地方发展多领域建设。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20多名支教队员在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践行使命担当。

如今,中山大学正发挥所长所能,紧抓乡村振兴规划谋篇布局,持续升级健康帮扶力度,继续引入优势教育资源,聚焦产业帮扶促发展,推动云南省凤庆县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新阶段。同时,以文旅突破、党建引领、专项培训、专业指导和教育帮扶助力广东连州丰阳镇产业、组织、人才、生态和文化振兴。

根据教育部相关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学校牵头的“高校旅游帮扶联盟”工作,成功组织实地调研和线上云论坛,开展首届旅游帮扶十大典型案例推选,获教育部、联盟高校一致肯定。此外,“阿者科计划”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在‘生命禁区’守护人民生命”项目入选第六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典型案例。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河北沧州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向“新”而行
  走进献县淮镇百兴庄村新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大棚内,众多菌棒整齐摆放在架子上,一个个饱满的香菇从菌棒上“撑”开来,甚是喜人。

0评论2024-09-05477

上半年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1元,同比增长8.4%,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防返贫底线守得更牢,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改革增活力添动力,乡村建设治理稳步推进。

0评论2024-09-05444

增效、增收、增绿!咸阳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咸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得到明显进展、成效显著。

0评论2024-09-03470

黄锐: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推动科技创

0评论2024-09-03462

政府开放月活动 上海市打造沉浸式农业科技科普新体验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举办以“种‘智慧之苗’,见‘科技力量’”为主题的2024年政府开放月暨上海市农业科技科普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普研学之旅在金山区枫泾镇九丰农场火热展开。

0评论2024-08-30442

高台:握农业“特色笔” 绘乡村“振兴图”
今年,高台县立足优势、用活政策、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蔬菜、制种、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和辣椒、马铃薯、中药材等区域特色种植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一镇一品”、多元化发展格局。建成连片千亩以上绿色供港蔬菜、辣椒标准化种植、番茄全程机械化生产、设施精品无籽西瓜等基地7个6.17万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2万亩,其中蔬菜19万亩,制种玉米10万亩,辣椒、番茄、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2万亩。

0评论2024-08-30491

四川将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含网络主播
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针对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落地、人才返乡创业致富增收、农机有效使用维护、农产品销售盈利等方面存在的实用人才短缺普遍性难题,着重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以有效解决农业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并针对重点人才队伍研究制定体现四川特色的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0评论2024-08-28467

农业农村部:推动数字技术在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方面的应用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农业农村部8月28日消息,农业农村部表示,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独特品质特征和农耕文化底蕴,以地域命名的农产品。国家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将其作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支持各地打造了一批“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评论2024-08-2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