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王庆坨镇尤张堡村的天津万晟牧业有限公司内,膘肥体壮的牛儿们正在乘凉、休息。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天津北方网讯:产业振兴有特色,群众致富有奔头。多年来,武清区积极整合资源力量,以项目带动、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唱响了乡村振兴“富民曲”。
项目带动
铸就农业发展“硬支撑”
盛夏的大运河武清段,林水相依,景色秀美。循着大运河走进大碱厂镇南辛庄村,大运河(武清)山珍文化产业园十分显眼。园区内大棚林立,棚内一排排菌棒上黑黝黝、胖嘟嘟的鲜嫩木耳长势喜人。
大运河(武清)山珍文化产业园由天津山珍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旨在打造黑木耳全产业链样板工程,开创鲜活山珍都市农业新模式,引领京津休闲新风向、满足京津高端消费新要求、打造资源高效利用新典范、树立降碳减排模式新标杆、集成全产业链服务新平台。
在这里,得益于多功能立体栽培智能系统“加持”,黑木耳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阴暗、潮湿环境,而是在阳光和新鲜空气的滋养下茁壮成长。通过这种栽培方式,黑木耳年亩产量是大棚栽培的2倍、土地栽培的7.6倍;年用水量是大棚栽培的13.3%、土地栽培的7.1%;产1万斤鲜耳用地是大棚栽培的50%、土地栽培的13%。一年可生产四个周期,一平方米可产400斤至500斤鲜耳,可创造大田10亩的收益,节能、高产、高收益。
经权威机构检测,这种技术产出的黑木耳,经467项检测,重金属均未检出,铁、磷、钙、锌、锶、硒等多种营养成分大大提高。“我们生产的黑木耳,其易致敏物质早已在生长过程中分解,同时受长时间的阳光照射,黑木耳的口感也更加鲜美,肉质更加肥厚。”大运河(武清)山珍文化产业园技术负责人田喜军介绍。
据了解,大运河(武清)山珍文化产业园采取“公司+集体+农户”模式,由公司承租村集体土地,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同时公司雇用农户来此打工,农户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实现多渠道增收。“我现在负责培育菌棒,在这里打工一个月有将近4000元的收入,到了年底还会有租金和股金分红,一年的收入可比去外地打工高多了。”村民朱广海高兴地说。
下一步,天津山珍科技有限公司还将利用新技术打造研、育、产三大主线,建设菌包生产场地、新型栽培系统、科研中心、黑木耳深加工工厂、山珍观赏区、山珍美食城、山珍文化园等诸多板块,在大运河畔武清段搭建山珍培育、科研、餐饮、教育、休闲度假、医疗养生、产品深加工等多个子产业的全域产业链体系,让游客从品尝最天然、最新鲜的山珍开始,逐步体会不同形态的山珍带来的不同乐趣,开辟“农业+山珍+旅游”新产业运营模式,促进农业、工业、科技文旅服务业协同发展。
天津山珍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许文昕说:“目前,山珍文化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整体占地108亩,主要包括立体栽培系统、木段设施及木段设施棚。我们将通过联农带农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为区域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大运河(武清)山珍文化产业园只是武清区众多农业示范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清区围绕着力建设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加快打造“福运武清都市农业公园”,以大运河为“线”,推动南蔡村、大良、下伍旗、河北屯、崔黄口、大碱厂六个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将现代农业与公共休闲功能融合,形成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旅游发展带、乡村振兴示范带,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区域样板。截至目前,武清区已举办2场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累计签约36个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
品牌建设
打造富民增收“金招牌”
土豆喜丰收,“薯”光无限好。在石各庄镇石西村,伴随着土豆收割机的轰鸣声,一个个外观饱满、色泽鲜亮、个头匀称的“金蛋蛋”,不断从田地里翻滚而出,铺满了垄畦地头,绘就了一幅田间好“丰”景。
村民们按照大小和品质,熟练地将土豆分拣、装袋、打包,忙碌而有序……一筐筐、一袋袋、一车车鲜嫩的土豆映衬着他们开心的笑容,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是‘小鼠刨刨’品牌出土的黄心土豆,外表光滑,皮薄如纸,轻轻一撕即可食用,我们没有使用任何农药,保证产品的纯净和健康。”石西村“一肩挑”常河介绍道。
“小鼠刨刨”是武清雍硒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出的兴农惠民品牌,是“武清果蔬”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其种植基地位于石各庄镇石西村,目前总种植面积500亩,主要产品包括蜜薯、土豆和花生。这次喜获丰收的黄心大土豆就是“小鼠刨刨”“健康三宝”的其中一宝。
今年,石西村的土豆新品种种植面积为20亩,亩产达3000斤,真正实现了“小土豆、大钱景”。如今,“小鼠刨刨”品牌已成为石西村一张亮丽名片,该村也逐步实现了“农户生产、村内企业加工、村办企业助力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我们的土豆皮薄肉黄、口感醇厚,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不少外地客商纷纷提前抢订,线上订单更是源源不断。”村民苏占勇高兴地说。
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产品品质持续攀升。石西村正在全面盘活土地资源,增加亩均收益,带动群众增收,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今后,我们将继续深耕特色农业,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加工方式,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借助各大农产品展销会和电商平台,进一步将‘小鼠刨刨’品牌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常河说。
近年来,武清区依托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打造形成“小兔拔拔”水果萝卜、“小熊掰掰”鲜食玉米、“小鹊登枝”口感番茄、“小猴摘摘”精品鲜桃、“小鼠刨刨”系列产品、“小龙翠翠”精品芹菜等“萌宠”系列“武清果蔬”区域公用品牌,以及笑笑开心黄蟠桃、雍贝金果梨等35个“津农精品”品牌,成为当地兴村富民、助农增收的“金名片”。
同时,武清区着力挖掘培育“国字号”品牌,天津市东宇顺油业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好粮油”称号,一芳田童趣园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华明乳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科技赋能
“慧”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在位于王庆坨镇尤张堡村的天津万晟牧业有限公司内,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然地嚼食着草料,不时发出欢快的“哞哞哞”声。
“我们的饲料营养好,它们都爱吃!”公司负责人曹志介绍说,“这个是由天津农学院的专家根据肉牛特点专门调配的精饲料,保障不同阶段、不同体况的肉牛获得相应的营养需要。”近年来,曹志通过肉牛养殖带领村民成功走出了一条致富路,这里也成功获批“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
作为一家自主进口、自主隔离的专业进境种牛运营公司,万晟牧业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等国家大型农畜技术公司开展合作,为国内客户提供优质进口种牛以及奶牛、肉牛品种改良和农场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公司独立运营自建的进口种牛隔离检疫场单次可容纳18000头牛,同时场内配套建设有雨水排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和完备的视频监控设施。曹志说:“我们这里环境好,有水渠,绿植多,牛棚遮阳效果好,棚外还有供牛活动的场地。同时,我们注重细节管理,科学喂养。这里的牛精神状态很好,很少生病。”
多年来,万晟牧业始终与天津农学院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2023年,万晟牧业与天津农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培育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在动物疫病调查、动物诊疗、培训宣传、科学规划、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双方正在积极合作开展牛的生物育种相关研究。如今,这里拥有行业专家6名,获得专利授权7件。
紧紧抓住“牛”鼻子,大力发展“牛”经济。目前,尤张堡村的60多名村民在万晟牧业工作,人均月工资5000余元,同时带动全村200多户增收,累计促进增收350余万元。“我们的科技小院模式有助于培养‘知农、懂农、爱农’的专业人才。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教学科研优势,将科技小院建成肉牛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方法的示范与培训中心,推动肉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曹志说。
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科技小院通过搭建创新科技服务平台,充分调动和支持广大农业高校师生和农科院所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和基层农技协提供“够用、及时、全面”的产业技术服务,助力实现建设农业强国要求的“增产、提质、节本”目标。(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据了解,除万晟牧业外,武清区大力支持更多具有武清地方特色的科技小院落地,探索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将科技小院打造成汇聚农业发展资源的平台、链接高校专家人才的枢纽、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
一直以来,武清区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农业,持续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不断让更多现代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乡村锦绣画卷正在雍阳大地上徐徐展开。(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