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总访问量:38485259
 

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024-04-07 光明网2210
核心提示: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是激活县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并将其纳入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的重要板块。但乡村富民产业整体起步晚、发展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是激活县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并将其纳入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的重要板块。但乡村富民产业整体起步晚、发展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效益不够高。一是产业增值留存的比例不高。部分低中端初级产品加工业“两头在外”,中端生产制造与前端研发和终端品牌销售区域割裂、利益脱节。二是产业融合发展和功能拓展不足。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比较短,精深加工和区域品牌打造能力不强。三是产业县域布局不优。部分富民产业缺少宏观规划指引,在承接疏解或转移产业时,部分县域被动疏解或承接,易产生同质竞争等问题。

基础支撑不够。一是硬基础支撑不够。部分县域特别是脱贫县地方财力和融资能力有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对规模型龙头企业投资吸引力不足。二是软服务优化不够。部分地区政务服务意识与水平有待提高,存在行政干预多、行政效率低、审批程序烦琐、服务能力弱等问题,政府失信偶有发生,增加了企业成本。三是产业要素不够。人、地、钱匹配不协调,存在季节性雇工难、雇工贵和专业性、综合型人才缺失问题;缺少建设用地指标,厂房、设施用地审批受限,缺失专项适配富民产业发展周期、经营特点的产品模式。

县域富民产业联结机制不优。一是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优。镇村老弱劳动力多,组织化程度低,与企业、种养大户联结机制松散,大部分主体享受了产业链生产环节的增值,但在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等环节参与不足。二是区域利益协同机制不优。中心城市、城市群产业对富民产业的引擎作用发挥不明显,县-镇-乡产业协同发展能力不强,城市群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建立。三是产业信息供需对接机制不优。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存在供需信息不对称,中西部县域的资源、要素、政策优势与产业转移主体精准对接不足。

持续推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要牢牢抓住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聚焦“产业赋能、要素保障、机制优化”精准持续发力,加快构建“富民品牌良好-产业链条完整-联动融合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

促进产业赋能升级。一是推进全产业链建设。依托产业强镇、现代产业园区等载体,开展强链补链工程,实施全产业链建设试点。二是支持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县乡多元价值,借助大数据改造特色产业发展业态,促进农文旅多元融合,形成一批三产融合发展的当地富民产业集聚区。三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鼓励编制重点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规划,对市场份额大的产业,以片区为单位,加强规划统筹,克服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问题。

提升配套服务能力。一是提升产业设施硬基础水平。继续完善县域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县域体系化物流网络。加大对富民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投资力度,加强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增强产业软服务能力。优化政务服务,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对相关企业在用地用电用工以及税收社保方面给予更多优惠。三是保障产业要素供给。建立乡村富民产业专家指导组,加快培育产业致富带头人,稳步加快产业建设用地、金融模式创新。

优化产业体制机制。一是优化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加强龙头和中小微企业的协作,鼓励企业与脱贫地区经营主体合作,创新优化股份合作、党支部领办、订单生产、就地务工等带动模式,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二是优化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强化大中型城市技术、资本辐射能力,通过共建联办产业园区、生产基地共享发展利益,推动城市群子公司向县域园区集中,中小微企业向中心镇集聚,乡村作坊和家庭工场向重点村汇聚。三是优化产业信息对接机制。打造富民产业转移和承接信息对接平台,集成中西部招商引资项目、资源、产业基础与发展规划、投资优惠政策等信息以及东部各地区待转产业信息等。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商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农商头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