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的第7个指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文件提出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是指导全党全力做好今年“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任常青研究员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任常青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乡村振兴推进的形势变化,部署了新的工作和任务,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样,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任务和全面部署相结合,既部署年度性工作,又为未来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年一号文件的政策信号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的第2个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号文件,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重点和亮点?
任常青: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延续了去年的工作部署,又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接续部署了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文件要求,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和任务部署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为现阶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理念、方法和工作程序,这就是在浙江取得巨大成功的“千万工程”。千万工程蕴含的以农民为中心,找准问题,出对方案,做好落实,持久发力的理念,对于做好新时期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提供了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文件提出的“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总体框架是今年和以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既有宏观方向,又有具体细节。例如,明确了粮食增产的重心是大面积提高单产,同时又强调在耕地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重点。三个提升更是抓住了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重点领域,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三大支柱,着力三个提升是提高乡村全面振兴质量的关键所在。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两个确保和三个提升的重要支撑,科技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法宝。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意义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任常青:“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为做好今年和以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范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对于做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千万工程”把农民放在中心位置,围绕农民最关心的事情重点发力。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出解决方案,持续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千万工程”所蕴含的理念和方法是新时期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值得认真学习领会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学习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一刀切。要学习找准问题,细化方案,注重效果的精髓,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让农民参与进来,从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创造性开展工作,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要把“千万工程”的理念转化为工作的自觉行动,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一号文件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经验,不是要照抄照搬“千万工程”的具体工程项目,而是要准确领会“千万工程”的理念,把理念转化成解决当地具体问题的方法和工作机制。要因地制宜,找准问题,从长计议,群众参与,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才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意义所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金融时报》记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证重要农产品供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强国的根本前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粮食安全提出了哪些要求?
任常青: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应当说,粮食总产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守的底线。文件明确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来,我国某些粮食品种的局部高产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了高产优势,但是,总体上的单产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也就是实现大面积高产仍需要努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把局部的单产提升,扩展到大面积的单产提高。
中央一号文件对影响粮食安全的耕地、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支撑、农民种粮积极性、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等因素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大面积提高单产为着力点,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执行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等,扩大农产品保险范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等。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耕地保护、治理和提质三管齐下,协同发力。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方面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做好“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的总体框架。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任常青:“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可执行性强。
“两个确保”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守的底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文件强调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把局部的单产提升,扩展到大面积的单产提高。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重点是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三个提升”,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产业兴旺是基础,要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重点应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点是健全党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农村治理与促进乡村文明相结合。
“两个强化”,就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科技与制度始终是推动中国农村发展的两股重要力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举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强化农民增收重要的是调动农民积极性,既要让农民做好农村产业,也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统筹做好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任常青:统筹做好三个提升,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基础,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是人心所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保障。要充分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在土特产上做文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农特产品,注重产业升级和营销。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有助于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要加强规划引领,注重规划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产业、富裕农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统筹改善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重点是要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形成适合当地人文条件的乡村治理体系。
《金融时报》记者: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任常青: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来源,现代农业是科技农业,科技创新的水平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成色。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释放巨大的动力。我们已经充分享受了农村改革所带来的巨大红利,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下,体制创新依然有巨大的空间,依然能释放巨大的动能。在坚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继续挖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潜力,探索让农民满意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行动方案,以创新意识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结合本地实际的各种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
《金融时报》记者:乡村振兴是一项时间跨度大的巨大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所涉及的项目和投入类型多样,如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任常青: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需要发挥财政和金融各自的优势,形成投入合力。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要继续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和地方债支持乡村建设项目。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有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继续发挥国有金融机构的优势,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支持力度。
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在监管方面,强化对信贷业务以县域为主的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精准支持。在改革方面,要完善大中型银行“三农”金融服务专业化工作机制,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在创新方面,创新支持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信贷服务模式。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利用现代科技助推金融边界扩展,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在不增加地方债务负担的情况下,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在一些涉农领域试点贴息信贷。农村金融机构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宗旨,着力加强机构建设,产品与服务创新,科技赋能,把机构建设成服务乡村振兴的现代化、专业化的农村金融机构。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生育支持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首次提出“加强农村生育支持”,请问这一工作安排的出发点是什么?
任常青:目前,我国面临少子化、老龄化和负增长的人口问题。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这是首次将农村生育支持纳入一号文件的工作安排。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25年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为了确保这一目标任务的完成,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在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情况下,农村出现了老龄化程度高,生育率下降,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落后等问题。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成本,以减缓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