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总访问量:39363964
 

26次赴非援农,海江波教授:在非洲搞农业援助,必须“接地气”

   2022-10-08 环球时报2710
核心提示:26次赴非援农、足迹踏过12个国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及教学工作的海江波谈及此表示:“非洲之行

26次赴非援农、足迹踏过12个国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及教学工作的海江波谈及此表示:“非洲之行如同对人生的洗涤,每一次都带给我惊喜与收获。”2003年,海江波去往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执教,正是这一年的经历,开启了他与非洲的缘分。



在科摩罗莫埃利岛,海江波(右一)与当地工作者观察一种可提炼精油的植物“依兰”。



当被问及在非洲的难忘经历,海江波与记者分享了在坦桑尼亚推广种植玉米的故事。“当地的玉米主要用于鲜食,而我们带过去的玉米是饲用型品种。虽然我们的玉米品种产量高,能够满足养殖业的需求,但老百姓却不认可,一是食用口感不好,二是当地的养殖业并不发达,对玉米饲料需求不高。于是,我们和当地的一些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对接,解决需求问题。”当地的种植条件也让海江波团队在推广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首先是肥料缺乏,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改良品种,提高品种适应性;其次是杂草管理匮乏,我们采取‘以草治草’的方法,用香茅草来控制田间杂草的生长。”海江波告诉记者,“鸟害”是目前暂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把国内常用的驱鸟方法都用了,如扎稻草人、安装机场驱鸟器,甚至雇当地人人工驱鸟,作用都不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攻克的难题之一。”



海江波坦言,真正做到“接地气”是在非洲开展农业工作的关键。在喀麦隆,海江波带领团队完成了水稻种植产量目标,虽然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但却未能打入当地市场,因为当地人的饮食以木薯和玉米为主,对大米的消费量不大。此后,除了注重技术和产量,海江波将关注点更多放在了当地的市场需求上,不仅经常带着团队到老百姓家里去调查采访,还直接到一些种植户的农田里去交流,“和最基层的民众打交道,让我看到了比较真实的非洲,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海江波原计划今年9月开启第27次赴非之行——到佛得角交流农业生产技术,但受疫情影响暂未成行。海江波饶有兴致地和记者聊起将在佛得角开展的项目:“由于佛得角是海岛国家,我们还将研究开发海藻的市场价值,丰富当地产业体系。”海江波说,中国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对成熟的技术,对提高非洲国家农业生产技术、实现减贫脱贫都大有助益。“我觉得还是要多走出去,真正深入非洲才能全面了解非洲,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把先进技术带出去,解决对方之所需。”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商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农商头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