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特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必然形成相应的农业发展政策。与上述强调政府干预的政策倾向直接相连,产生了所谓的农业扭曲政策。
通常,人们在判别经济发展水平时,喜欢使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样的指标。这个指标包含的意义之一便是,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较早阶段,人均所占有的或可以用来作为投资的资本有限。
换句话说,一般的规律是,低收入经济具有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资源结构特征。而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重工业,恰恰需要密集地投入大量的资本,而不是劳动力。对于战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初既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特点,又要急于优先发展工业,必然遇到资本不足的巨大障碍。
发展工业、重工业所需的资本从何而来,就成为这些国家推行其发展战略的关键。由于种种因素,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大都选择了剥夺农业剩余的办法。导致剥夺农业剩余的扭曲政策的因素,与影响扭曲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因素直接相关,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忽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采取一系列伤害农业的政策。
我们先来看当时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中占主流的一些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如何指导发展中国家使其农业对于工业化作出贡献方面,没有现成的理论体系。所以,发达国家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行观点,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完善,特别是作为农业极其落后的一个结果,农业经济中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十分不完备,因而难以承担有效地配置资源的职能。
这点认识为农业中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借口。另一个观点是,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业中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率都十分低下,所以不择手段地把资源从农业中转到工业中,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由于有一个关于农民对于价格和市场信号缺乏反应的观点,所以普遍认为这种对农业剩余的转移不会伤害或牺牲农业的增长率。
从50年代开始,发展经济学中流行一个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普遍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的一定配合比例,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意味着土地和资本的相对不足,于是,劳动力的投入就会遇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也就是说,继续投入劳动,单位报酬就会减少,或者说有一部分劳动者的边际劳动生产力为零。
这个理论假说最初来自于著名的刘易斯勋爵的文章《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虽然刘易斯本人并不主张剥夺农业,但零值劳动假说确实隐含着这样一个引申出的结论:从农业中把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中,不会减少农业的产量,也不会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而工业中利润的增加,可以用于该部门的再投资,并推进国家工业化。
此外,对于农业增长规律的一些判断也导致对该产业的忽视。由于农产品是直接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但是,一旦这种需求被充分满足之后,人们将其日益增加的收入转向非农产品。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描述为“农业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确实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使得农业成为一个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的部门。
由此,在世界贸易中,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处于下降的地位。从长期来看,贸易条件则越来越不利于农产品。于是,尽可能地减少对农业等初级产业的依赖,也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忽视。然而,经济政策的制定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尽管会千方百计寻找理论依据和道义上的借口,归根结底却有其本身的规律性。
政府选择何种政策才是收益最大的,政府中决策者从政策决定及政策执行中所预期的收益是什么,我们将在下面章节详细解释。此前,我们先要看一看,当经济学思潮发生变化后,剥夺农业剩余的政策到底发生了多大的改变。其实,自60年代以来,由于可用于实证研究的材料大大地丰富了,以往的农业发展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也有了足够的积累,这为理论反思和政策调整创造了需求与机会。
第一,对于政府干预的效率,普遍有了新的认识传统发展政策的实践表明,更加自由的市场、让价格机制发挥更多的作用,比政府过多的干预有着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舒尔茨曾经引用危地马拉和印度等贫穷国家中农业经济的事例,得出了著名的“贫穷而有效假说”。
这个论断表明,即使在十分贫穷的经济中,农民也对市场机会作出正确的反应,从而使其资源配置在特定条件下近乎天衣无缝。这里他针对的是技术状态长期不变的均衡状态中的典型传统农业。而在那以后,有了技术变化和新的市场机会的贫穷农业经济,也表明在市场作用下,农民具有“点石成金”的能力。例如,尼日尔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70年代以来,这里的农民首先是根据变化了的经济结构,将其劳动力配置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即除了从事农业活动外,还从事非农产业,在农闲季节,很大一部分劳动力甚至到国外去打工,因而使收入多样化。其次,作为对于市场上相对价格的正确反应,尼日尔的农民还调整了种植业生产结构,缩减那些相对价格下降的作物种植,增加相对价格上升的作物比重,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收入。
而这里所看到的农民的调整行为,并没有得到任何政府的直接鼓励,也不是按照政府计划进行的。针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所作的一系列研究的结果证明,尼日尔的情形并不是孤例。当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后,无论是非洲的农民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都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即通过增加对生产的投入,以及采用更有效的耕种办法和新技术,以增加产量。
第二,关于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论断受到实践的驳斥。这主要是得自于反面的教训。世界银行曾经归纳了56个发展中国家在70年代农业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这56个国家中,有25个国家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在3%以上。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5%以上的有17个国家,占68%;在17个农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的国家中,有4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占23.5%;而在14个农业年平均增长率低于1%的国家中,只有2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仅占14.3%。
第三,人们仍然认为,农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之一在于它所提供的要素贡献,即随着农业占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农业中的生产要素会相应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例如,农业中的劳动力会转到非农产业中就业,更多的资本也会流入非农产业,耕地也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转作非农用地。
但是,经验和教训都告诉人们,这种资源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必须以农业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而在这个前提尚未存在的时候,用强制的手段榨取农业剩余,转移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势必造成农业的凋敝。最后,事实证明,农业不能对国民经济作出外汇贡献的判断也是错误的。只须指出北美发达国家的例子就足够了。
按照传统的观念,似乎经济发展以后,农业的出口就不再能够成为国家外汇来源的主要支柱,而且由于农业等初级产品具有需求收入弹性小的特征,对农业出口赚取外汇的依赖,必然在国际范围内受到剥削。
但是,事实却相反,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保持着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例如,1992年北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额占其全部出口额的10.2%,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高达16.8%。用传统的思维,足可以叫很有名的经济学家迷惑。
农业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是决定于是否保持着农业的比较优势,而并未遇到出口悲观论者所预见的情景。以上是经济学家通过对于新的事实的观察和对新的资料的整理所得出的新的认识,也得到一些政府的认同。
结语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试图改变歧视农业政策倾向的努力也可谓旷日持久。然而,农业剩余被剥夺,或相对于非农产业而言,农业仍然受到政策压抑的趋势并未得到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