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保险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为农业产业发展、农村民生保障筑起了坚实防线。随后,财政部宣布扩大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范围,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通过以奖代补政策给予支持。本期报道围绕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等热点展开分析,敬请关注。
1月5日,在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农民在管护香葱。
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各地农民忙着进行作物管护、采收等作业。
新华社记者 肖伟 摄
摘要:
“十四五”期间,财政政策将为农业保险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要继续加大农业收入保险的推广力度,发挥好政策性农业收入保险的基础和示范作用,充分调动金融保险机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各方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农业保障水平的提升。
在财政政策支持下,我国业已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近日,财政部印发《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从其中内容来看,“十四五”期间,财政政策将为农业保险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奖补政策范围扩大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与2016年出台的原管理办法相比,此次发布的《管理办法》不仅将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标的明确为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生态安全的主要大宗农产品,以及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确定的其他农产品,还明确提出,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通过以奖代补政策给予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峭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除了将一些农业保险险种直接列入补贴目录外,中央财政还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来支持地方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但与前者不同,地方财政在其中承担主要责任。”
2019年,财政部在山东省等10个省份,开展了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的以奖代补试点。各省自主选择不超过两个品种开展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的以奖代补试点,以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范围。
2020年,奖补政策实施范围扩容。当年6月,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范围的通知》,将试点地区由10个省份扩大至20个省份(含兵团),并将支持的保险标的或保险产品由此前的不超过两种增加至三种。
数据显示,2021年,财政部共安排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资金24.07亿元,较上年增长100.5%。广东荔枝、湖北小龙虾、湖南柑橘、陕西苹果、宁夏枸杞、内蒙古肉牛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均已被纳入奖补覆盖范围。
奖补政策在推动地方优势特色农业和相关保险产品发展方面效果明显,业内针对将以奖代补做法逐步扩展至全国的呼声由来已久。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管理办法》将以奖代补政策覆盖至全部省份和计划单列市,对于各地加快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的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而言,农业保险覆盖面较大的是中央补贴目录中的农产品生产,特别是三大主粮作物,能够达到70%以上。但是中央财政补贴目录之外的标的,即所谓的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政策性保险,都需要依靠各省财政自己补贴,大部分省份限于地方财政实力,虽然开发的特色农产品保险不少,但产品覆盖面很低,大部分不足20%。‘以奖代补’政策实施范围扩大,有利于农业保险‘扩面’‘增品’。”庹国柱说。
保险保障进一步提升
《管理办法》在内容上的变动也折射出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步伐。
与原管理办法相比,针对补贴险种的保障金额,在种植业保险方面,《管理办法》提出,对于13个粮食主产省(含大连市、青岛市)产粮大县的三大粮食作物,保险金额可以覆盖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完全成本);如果相应品种的市场价格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保险金额也可以体现农产品价格和产量,覆盖农业种植收入。
去年6月,在前期6个省(24个产粮大县)试点基础上,财政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针对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
张峭表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粮食安全的背景下,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理应先从三大粮食作物着手。同以前仅覆盖物化成本的保险产品相比,完全成本保险为三大粮食作物提供的保障水平将有显著提升。
依据上述通知,2021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实施地区约60%的产粮大县(500个),2022年则实现13个粮食主产省份产粮大县全覆盖。财政部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共安排三大粮食作物保费补贴资金148.69亿元,占当年保费补贴资金总额的44.6%。
但庹国柱指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完全成本保险仍然局限于13个粮食主产省,其他地区种植业保险仍以保物化成本为主,保障金额较低。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增强农业生产市场风险保障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在加快试验农作物收入保险的同时,也应加快推动对解决肉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猪、肉牛、肉羊等牲畜的养殖业收入保险。
张峭表示,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提到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有效供给,这些领域也是接下来农业保险“提标”、提升保障水平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业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要继续加大农业收入保险的推广力度,发挥好政策性农业收入保险的基础和示范作用,充分调动金融保险机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各方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农业保障水平的提升。同时,不仅要关注主粮,还要关注其他领域的收入保险问题,不仅要关注试点地区,也要关注非试点地区,切实推动提高收入保险占比。
夯实农险健康发展基石
《金融时报》记者从财政部金融司了解到,自2007年实施保费补贴政策以来,财政部累计拨付保费补贴资金2201亿元,年均增长21.7%。
夯实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地基石”,不仅需要加强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力度,同时也要强化监管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据了解,2021年,财政部发布通知,要求地方财政部门在一个季度内完成审核和资金拨付工作,并保存对应业务的保单级数据至少10年。相关保单级数据要做到可核验、可追溯、可追责。同时,要求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在日常监管工作及审核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时,对保单级数据报送存储等情况进行抽查,加大监管力度。
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也明确,财政部将依托中国农再建设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承保机构应当将农业保险核心业务系统与中国农再对接,及时、完整、准确报送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管理办法》还要求地方财政部门或承保机构不得引入保险中介机构为农户与承保机构办理中央财政补贴险种合同签订等有关事宜。中央财政补贴险种的保费或保费补贴,不得用于向保险中介机构支付手续费或佣金。
骗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农业保险实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之一。2021年11月,山东银保监局公布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某大型财险公司济宁中支存在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档案不真实、不完整的违法违规行为。经抽查,该机构602份农业保险档案中,存在被保险人签字缺失、雷同或客户联系方式缺失或无效等不完整、不真实问题的档案占比达49.5%。
有鉴于此,《管理办法》再次强调,禁止承保机构通过虚构或者虚增保险标的,或者以同一保险标的进行多次投保;通过虚假理赔、虚列费用、虚假退保、截留、代领或者挪用赔款、挪用经营费用等方式,冲销投保农户缴纳保费或者财政补贴资金等手段骗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专家建议,应当不断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全流程的监管体系,规范农业保险承保理赔业务,以更有力的监管手段,为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