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农商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2024-05-08 14:08498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强方能国强。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必须夯实农业基础,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要素、产业、生产关系、治理体系等相互联系、互补互促的多个方面。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既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充分考虑中国自身国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从生产力构成要素着眼,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劳动者。

从生产资料看,需要增加对土地的投资,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提升土地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赋能种业发展。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通过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推动我国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农机装备,以及智慧大棚、垂直植物工厂、养殖工厂等智慧农业基础设施。需要按照绿色低碳要求,运用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发展生物饲料、生物肥药、农业疫苗、可降解农膜等新农资,替代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影响较大的传统化肥农药、农膜、饲料。

从劳动者看,传统的农业劳动者逐渐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必须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新农具”、会干“新农活”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劳动者,如农业科技人员、农业职业经理人等。这些“新农人”颠覆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印象,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农业劳动者。为此,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推动更多优秀人才下乡,加快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劳动者。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需要着眼农业全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新农业新业态。

从纵向产业链来看,需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在农产品加工环节,通过工农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需要在农产品电商基础上,加快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VR/AR等数字技术,构建智慧物流,拓展直播带货、粉丝经济等数字化营销渠道,缩短流通链条,提高流通效率,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助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

从横向产业关联来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可再生能源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群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展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但也逐渐暴露出同质化严重、市场日趋饱和的问题,亟须拓展产品内容、创新发展动能。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和科教意义,能够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提供新的产品内容,新兴的“互联网+农业”催生出定制农业、认养农业、共享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能够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因此,加强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农业与医疗健康、可再生能源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生物制造、新型食品等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必须相互适应。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关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从产业链看,我国农业生产在产前、产后已基本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企业化经营,但生产环节仍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体,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技术和资本密集的特点,需要实行社会化大生产,农业生产环节存在的规模狭小、资金匮乏、技术和观念陈旧等问题,可能导致上下游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缺乏相应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条件,从而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构成阻碍。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改造这种农业生产关系。在产前产后环节,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具备“并跑”甚至“领跑”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农业生产环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化程度。

此外,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大,农业具有重要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职能,这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定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既要大力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现代农业,也要容纳承担就业和生存保障职能的传统农业、小农经济。因此,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中国国情,保持足够耐心,为传统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留下应有的生存空间。充分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小农户的服务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县域产业规划中,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农业新质生产力向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集中,保留农户的小块土地和家庭副业,在村庄规划和土地流转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落实农民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经济层面的适应性变革,还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型治理体系。

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科学研判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高新时代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强国,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应加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投资力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农技推广,大力开展农业新基建,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同时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既充分发挥资本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又有效约束资本可能存在的失范行为,实现互利共赢。

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利用城市中的先进生产要素赋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也应保留乡村的独特性和特有功能,使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农业基础地位,不能脱离农业甚至损害农业,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处理好外来主体与本地农民的关系,构建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层治理体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能只靠本地农民,必须大量引进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新农人等各类外部主体。这就要求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基层治理体系,既充分发挥各类外来主体的积极性、保障其合法权益,也照顾本地农民的利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学思践悟|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这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新征程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客观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更加注重制度供给的系统集成。

0评论2024-09-03571

严查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推动惠农政策落地落实
“李某未种植黄桃,为何却有黄桃保险理赔款?”不久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纪委监委在核查某村党支部书记李某相关问题线索时发现,其黄桃保险理赔情况与种植情况不符。循线深挖,最终查实李某虚报黄桃种植面积骗取理赔款问题。

0评论2024-09-03498

国际农业支持政策研讨会在邯郸市召开
国际农业支持政策研讨会在邯郸市召开。研讨会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办,深入分析研判全球农业发展新趋势和主要国家农业政策新动向,为助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0评论2024-08-30513

我省在“国际农业支持政策研讨会”作交流发言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办的“国际农业支持政策研讨会”在河北邯郸市召开。部贸促中心农业贸易与发展政策研究所所长马建蕾主持会议,部贸促中心副主任吕向东与会致辞并作总结讲话。

0评论2024-08-30498

新疆:政策扶持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续航提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商务厅、中国人民银行新疆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疆监管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就《稳定肉牛肉羊及奶产业发展九条政策措施》(以下简称《九条政策措施》)进行解读,并回答记者提问。

0评论2024-08-26525

我省在“国际农业支持政策研讨会”作交流发言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办的“国际农业支持政策研讨会”在河北邯郸市召开。部贸促中心农业贸易与发展政策研究所所长马建蕾主持会议,部贸促中心副主任吕向东与会致辞并作总结讲话。

0评论2024-08-26496

宁夏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甜蜜瓜,甜到心!”大棚里,藤蔓健壮挺拔,村民们细致地修剪、疏枝,今年的蜜瓜有望卖个好价;“无人化,效率高!”上百头奶牛,依靠智能项圈、推料机器人等,完成自动化挤奶仅需20分钟……走进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正在展现。

0评论2024-08-22476

安徽:近2亿元资金下达 涉及农业生产及水利救灾
近日,安徽财政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5210万元,支持市县实施秋粮作物“一喷多促”;下达中央水利救灾资金4140万元,支持有关市县及单位做好防汛救灾相关工作。

0评论2024-08-22482